IPB

欢迎您, 论坛游客 ( 登录 | 注册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SARS 敦促我国生物入侵立法考量
上尉
发表 2003-06-11 02:23
链接: #1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8911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2
SARS源自于野生动物的报告,虽然尚未得到科学界的最终证实,但是却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显影剂”,使原本人类与自然不和谐的关系暴露了出来。混沌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说的是欧洲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会造成太平洋上的一场风暴。意即事物虽有时空差距,但它们却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SARS给人类造成的风暴源于人类自身。

今年6月5日是第31个世界环境日。此前,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已将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确定为“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以呼唤人类关注日益严重的水危机。在此,我特别向各位推荐“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网站 ”及《中国外来入侵种》、《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等书。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生态学博士---解炎。

生物多样性网址:http://www.___.com/shwdyx/ruq/ruq-index-cn.htm


--------------------
手持AK,深入丛林。乘风破浪,一如既往!......
Che! --- http://photo.qianlong.com/4505/2003-5-29/182@870066.htm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上尉
发表 2003-06-11 03:07
链接: #2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8911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2
立法与管理对策
  国家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外来种的法规或条例,应迅速制定防止外来入侵法和入侵种管理法,从法制高度重视生物入侵问题。由于外来入侵生物威胁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某一个或几个部门是不够的,应成立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海洋、贸易、检疫、卫生、国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协调委员会,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来入侵种。
6.2 公众参与和教育对策
  防止生物入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使全社会参与到防止生物入侵的行动中。具体内容如下。
6.2.1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教育社会公众,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入侵的危害性。
6.2.2 针对不同类群的公众,制定特定的宣传战略,如大量印刷、发行、赠送关于生物入侵的科普性文章、小册子,或制作生动活泼的音像制品,向旅游者提供有关信息和行动建议,使他们了解人类旅游与生物入侵的关系,防止旅游带来新的入侵种。
6.2.3 在有关检验检疫、生物引种、交通运输、国际贸易、旅游等重点行业的职工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6.2.4 对外来种容易侵入的地区如岛屿、湖泊、自然保护区等的工作人员加强防范入侵种意识,提高他们对早期生物入侵的警惕性。


--------------------
手持AK,深入丛林。乘风破浪,一如既往!......
Che! --- http://photo.qianlong.com/4505/2003-5-29/182@870066.htm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上尉
发表 2003-06-11 03:13
链接: #3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8911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2
人类出现在非洲。10多万年前,人(Homo sapiens)扩展到欧洲和亚洲;4~6万年前在澳大利亚出现;约1.5~2万年前进入美洲;大约1000年前最远到达了太平洋地区。人类这一物种是自然地侵入其它地区的很好例证,并且传播迅速。其对火的使用改变了生态系统,并致使其它一些物种灭绝(Martin and Klein, 1984)。人类经过之处,也总要携带一些其它物种。例如,第一批来到美洲的亚洲人带来了狗,玻利尼亚人航海时携带着猪、芋头、白薯,和其它至少30种物种(包括老鼠,蜥蜴这些"偷渡者")。


--------------------
手持AK,深入丛林。乘风破浪,一如既往!......
Che! --- http://photo.qianlong.com/4505/2003-5-29/182@870066.htm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上尉
发表 2003-06-11 03:17
链接: #4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8911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2
至少在几百年前,军队也是物种从一地迁往另一地的重要载体,其中一些转变为入侵性物种(比如军队本身)。军队传播新疾病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举个例子,麻疹就是由早期的征服者从欧洲带入美洲的,而梅毒却是以相反的方向:美洲到欧洲(McNeill, 1976)。有一种病毒牛瘟,它类似于麻疹、狂犬病,原存在于中亚高原,但后来很快横扫欧洲,这是因为军队在作战期间,随军带了携有这种病毒的牲畜作为军粮。1887年以前,非洲还没有遭到感染,但随着意大利人的入侵,此病毒出现在厄立特里亚;1888年,传入艾塞俄比亚;不到十年,该病毒传遍整个非洲大陆。在非洲一些地区,战争之后,部落牧民仍然想法维持牛群,导致了牛瘟的出现(Pearce, 2000)。另外,牛瘟还导致了一场生态大变革,对人类和牲畜产生了危害,但对此种疾病有抵抗力的野生物种却得到了好处。


--------------------
手持AK,深入丛林。乘风破浪,一如既往!......
Che! --- http://photo.qianlong.com/4505/2003-5-29/182@870066.htm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上尉
发表 2003-06-11 03:18
链接: #5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8911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2
欧洲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其它地方实行的殖民统治,一直寻求创建和自己大陆相似的生活条件,正因为如此,他们把物种的引入推向了一个新时代。其所带来的物种包括小麦、谷物、黑麦、牛、猪、马、绵羊和山羊。由于早期运输不便,这些物种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自从蒸气轮船被普遍使用后,水上的大门敞开了,而1820-1930年间,有5000多万欧洲人移民到遥远的海滨,随之带来了大量的动植物,丰富了当地的植物群和动物群(Reichard, 2001)。后来,中国人、印度人、印度尼西亚的华人、非洲人和其他地区的移民也把相似的物种带到他们在欧洲、澳大利亚和美洲的新家园。
  


--------------------
手持AK,深入丛林。乘风破浪,一如既往!......
Che! --- http://photo.qianlong.com/4505/2003-5-29/182@870066.htm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上尉
发表 2003-06-11 03:22
链接: #6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8911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2
正因为如此,过去的人类活动对任何一个地区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而且未来会有更大的影响。有争议认为,至少在某些地区,经过目前短时期的物种清除后,全球一体化可能会导致多样性的增加(Parker, 2001)。例如,目前新西兰植物的种类是人类首次踏入这片土地时的两倍,同时还包括全部的哺乳动物;但是,一个悲剧性的代价是大量独特的鸟类的消失。随着气候的变化,生物群落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侵入新的栖息地,有的要和当地物种杂交,有的会取代它们,有的会因与新物种的交互作用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类在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态系统的同时,常常或多或少带有偶然地引入物种,干扰了演变了上百万年的生态系统(Orr and Smith, 1998)。


--------------------
手持AK,深入丛林。乘风破浪,一如既往!......
Che! --- http://photo.qianlong.com/4505/2003-5-29/182@870066.htm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上尉
发表 2003-06-11 03:23
链接: #7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8911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2
最近,一些人出于经济目的,把非本土物种引入到新的栖息地(McNeely, 1999),也许是为了从农业生产中获利;也许他们认为大众喜欢在地球某个遥远地方来的鲜花品种;再或者他们认为非本土物种具有本土物种没有的功能。但在引入物种前,人们只对少数的外来引入物种进行过详细的成本-利润分析,而因为没有人要求他们去认真了解这些问题,于是会忽略引入物种带来的副作用。引入者还应该担心,那些受到副作用影响的人们会要求赔偿。


--------------------
手持AK,深入丛林。乘风破浪,一如既往!......
Che! --- http://photo.qianlong.com/4505/2003-5-29/182@870066.htm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上尉
发表 2003-06-11 03:25
链接: #8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8911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2
传染性疾病通常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例证,可能也是比较典型的事例(Delfino and Simmons, 2000)。大凡新型的传染病,无论是从人们驯养的动物上得到的,还是旅行者无意带进来的,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病菌也会影响到当地的食物和牲畜,从而引发饥荒。举例如下。
  1)淋巴腺鼠疫(通常是由鼠疫杆菌Pasturella pestis引发的)由跳蚤携带,而跳蚤通过寄生于入侵物种--源产自印度的黑家鼠(Rattus rattus),从中亚传播到北非、欧洲和中国。
  2)随着欧洲殖民地的建立,病毒便携带麻疹和天花从欧洲大陆席卷了西半球。当地居民对这种疾病很弱的抵抗力也促使了阿芝特克和印加帝国的衰落。
  3)流感A病毒源于鸟类,通过家猪大量繁殖,家猪可以被多种鸟类流感病毒株感染,然后就像遗传"混合管道"一样,产生出新型重组DNA病毒株。这些病毒株会感染饲养猪的人,继而扩展到其他人群,特别是通过空气的快速流动传染。
......

由于人类很难预测被引入到新环境中的外来物种的行为,因此,应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来阻止那些人类并不希望看到的入侵性物种。在有目的将外来物种引入新环境前,要进行谨慎的评估,并在大众心中树立对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高度意识,使那些与外来入侵物种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人群树立起责任感。全球贸易体系为人类带来很多利益,但它也需要受到控制管理,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活动带来的有害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其中人类的行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手持AK,深入丛林。乘风破浪,一如既往!......
Che! --- http://photo.qianlong.com/4505/2003-5-29/182@870066.htm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不知道
发表 2003-06-11 03:48
链接: #9


资深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962
注册: 2003-05-30
编号: 8
很赞成“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教育社会公众,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入侵的危害性”。
这样分析,人类算是最厉害的“病毒”了?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斑鱼狗
发表 2003-06-11 05:01
链接: #10


资深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5686
注册: 2003-05-30
编号: 5
杜鹃;植物园可能是外来物种进入厦门的重要窗口,光园里种植的外来物种就很多。


--------------------
电话:13600926150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3-06-11 13:25
链接: #11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生物入侵是很专业又需很长的时间研究,厦门的本土树种很少,如果漫街只有土密树、朴树和潺稿树那很单调的。多树植物对当地的生态是没有影响的,生物入侵的评估太难了,如果要我评估可评不出来。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遍地开
发表 2003-06-11 15:14
链接: #12


中级会员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112
注册: 2003-06-01
编号: 23
大的、远的我们暂且说不上,恰好近来有朋友从国外来来回回,时常他们会带些自己喜欢的花草果蔬的种子回来种,我就说未经检验,这好象是不允许的,是否如此?还记得<新闻调查>就专门做过一期有关物种传播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一些植物,如我们大家都挺熟悉的水浮莲,就是从外传入的,它们生长在池塘、水库、江河,是很好的猪饲料和肥料,但因其超强的繁殖能力,又极适应我国一些地方的生长环境,结果物极必返,好事成了坏事,为了打捞和控制它们真是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前段时间报道的,有关对来自非洲食人鱼的查控,想想会后怕的。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1 位会员正在阅读此主题 (1 位游客和 0 位隐身会员)
0 位会员:

 



RSS 简化版本 当前时间: 2025-09-15 07:12
闽ICP备1703033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