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链接:
#1
|
|
![]() 火星人 ![]()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501 注册: 2005-06-23 编号: 873 |
-------------------- 烛火微光
shshl@126.com |
![]() |
![]() ![]()
链接:
#2
|
|
![]() 火星人 ![]()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501 注册: 2005-06-23 编号: 873 |
厦门的麻雀哪里去了?
编辑: 2006.08.24 17:15:00 你注意过吗?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十分熟悉的麻雀似乎越来越少了。在城市的公园里、在路边的绿化带上、在宽阔的绿地上、在小区的屋檐下,我们已经很难见到成群结队的麻雀了,即使能见到,也可能只是惊鸿一瞥。 在厦门的周边地区,人们时常能听到关于麻雀的传闻,在某些农贸市场,有人在贩卖成笼的麻雀,他们屠杀麻雀的手段十分残忍,将麻雀狠狠摔死在地上,再去毛脱皮。 在岛外的一些地方,麻雀作为盘中餐公然在卖,油炸麻雀、五香麻雀、醋熘麻雀、焦盐麻雀……吃法在不断翻新,价格也由起初的五角一只涨到了十元一只。 厦门观鸟会的江航东说,没有人统计过,厦门及周边地区的麻雀是不是在减少,但一个事实是,他们在观鸟时,见到麻雀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麻雀 和人类最亲近的鸟类 小江说,和八哥等鸟类一样,麻雀非常喜欢和人相伴,它们是和人类最亲近的鸟类之一。它们就在人们的周围觅食,它们一般不筑巢,它们就生活在屋檐下、建筑物的缝隙里、天然的洞穴中。 在安兜粮库,附近居民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辆运粮车走过,地上洒了不少粮食,车子离开不远,十几只麻雀便飞腾而下啄食,又一辆车过来时,它们便集体飞起,停在房顶上观望,等待下一次就餐机会。 在一些企业食堂,人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场景:打饭时,经常有饭粒掉在地上,等到人们转身离去时,在旁边等待已久的麻雀便见缝插针,也饱餐一顿,它们不怕人,即使和人相距两三米,也不会惊慌逃走。 小江说,麻雀一般以草籽为食,繁殖期,以虫子为食。它们也吃粮食,秋收过后,它们会到收割后的稻田里寻找食物,在人类的生活区,人们的剩饭剩菜也是它们的食物来源。 鸟类学家的解剖为麻雀平反 正是由于麻雀吃粮食这一特性,在历史上它们和老鼠、苍蝇、蚊子一道被列为“四害”。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围歼麻雀的群众运动。 在“麻雀战”最轰轰烈烈的时候,有鸟类学家采集了麻雀标本,一个一个地解剖嗉囊和胃部,以求得各种食物的容量。他的结论是:冬天,麻雀以草籽为食;春天养育幼雀期间,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七八月间,幼雀长成,啄食庄稼;秋收以后主要吃农田剩谷和草籽。他们认为,对麻雀的益害问题要辩证地看待,要因季节、环境区别对待。 几年后,麻雀得以平反。 城市建筑不让麻雀栖息 小江说,历史上,麻雀遭围歼是因为它们背着“四害”之名,现在变少则和“四害”无关。 多年来商贩们十分青睐麻雀。因为以麻雀为原料的无本或低成本生意,给他们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利润。在这些人的围捕之下,一些地方的麻雀急剧减少。 其中一个原因是,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钢筋水泥建筑拔地而起,砖木结构的房屋很少了,麻雀们习惯的繁殖场所难觅了。据有经验的专家说,麻雀筑巢的技术不太高,因此要借助人们的房檐缝隙等处搭窝繁殖。在现代的城市中,被逼无奈的麻雀开始钻抽油烟机烟囱、空调、红绿灯吊杆、立交桥缝等处栖息。 城市绿化方式让麻雀难以觅食 小江说,麻雀主要以草籽和虫子为食,城市整齐划一的绿化方式、单调的绿化品种对麻雀觅食毫无益处。成片的广场绿地不结草籽,只有景观价值,对鸟类来说没有价值。 麻雀生存需要一片长草的开阔地。因此,在厦门的一些闲置工地里,人们还能见到麻雀的踪迹。可惜的是,这种保留原生状况的草地、荒地在城市里越来越少,在文明城市的建设中,这些地方都被认为是有碍观瞻被一一铲除。 小江说,厦门居民区的麻雀越来越少,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小区的卫生搞得太干净了,路面硬化,杂草被拔除,落叶被清扫干净,经常撒药除四害。没有草籽,没有虫子,麻雀自然就不来了。 鸟类专家说,导致麻雀日见稀少的根源在于其赖以生存的空间在日益缩小。 列入保护名录专家全票通过 鸟类专家说,麻雀是一种“有气节的鸟”,它们宁肯寄身屋檐墙缝,也绝不愿意被人关进樊笼,苟且偷生。成年麻雀一旦被人抓进笼子,便绝食撞笼,宁死不屈。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棵常有麻雀出没的大树用丝网罩住,看看如果没有了麻雀等鸟类,树到底会怎样。不久,大树病虫缠身,枯槁而死。什么原因呢﹖原来,树木必须依靠麻雀等鸟类来抑制昆虫数量。麻雀在繁殖期,需要捕捉大量昆虫喂养雏鸟。 2001年8月,麻雀被国家列为保护动物。任何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均属违法。据称,在讨论是否将麻雀列入保护名录时,在座专家是全票通过的。 鸟类专家说,鸟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麻雀等常见鸟类的数量变化引起人类的注意。 如果连麻雀这种处于生态质量底线的标志物种都不见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什么生机可言?只要麻雀的喧嚣还在,我们的生活就蕴涵着生机。 记者 徐雁宁 -------------------- 烛火微光
shshl@126.com |
![]() ![]() |
![]() | 简化版本 | 当前时间: 2025-07-04 1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