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链接:
#1
|
|
![]() 资深会员 ![]()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1180 注册: 2003-06-05 编号: 42 |
上月去金门,在小金门拍到一张照片,疑是微甘菊.前些天遇台湾同行,说金门有此植物,叫小花蔓泽兰,对厦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因拍照时疏忽,曝光过度,没拍好!请kmbird方便的话,补拍一张,谢谢! ![]() EXIF: 1/250, F8, 0/3EV, ISO0, 7mm, @ 2007:09:10 14:48:54, Canon PowerShot G6 |
![]() |
![]()
链接:
#2
|
|
![]() 菜鸟亚成体 ![]() ![]() ![]() 组别: 信天翁军团 帖子: 1522 注册: 2004-09-20 来自: 福建.厦门 编号: 514 |
引用自
http://tnl.org.tw/article/conserv/mik1/mik1.htm 小花蔓泽兰(Mikania micrantha H. B. K.),大陆地区称为薇甘菊,为菊科蔓泽兰属蔓性草本植物,因台湾植物誌尚无此植物之记载,因此依欧辰雄教授之建议将本植物中名称之为小花蔓泽兰。原生於中南美洲,具无性及种子繁殖能力,匍匐茎的节及节间均可长出不定根,为趋光性植物,在台湾生长於1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山野开阔地、溪谷、荒地、荒废果园及道路两旁,花期为11月至翌年1月,种子在台湾约於11月中旬至12 月下旬成熟,种子量多轻盈可随风飘远,繁殖力极强。在台湾,早期仅於台湾南部地区出现,现今於中低海拔山区均可看见其踪跡,由於其快速生长攀援於林木,被其覆盖包住的树木,常无法获得充分光照与空气,最后死亡,随之影响鸟类或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形成经济上及生态上严重的危害。 由於小花蔓泽兰危害甚鉅,各国无不投入大量人力及心血,研究防治小花蔓泽兰。大陆约於1995年入侵深圳造成林木大面积(4万多亩)之危害,为此2000年8月组成3000人大军进行人工防除,共除灭960亩,也由於近年来在广东东南沿海大量发生小花蔓泽兰,而惊动大陆国务院,调拨经费请名昆虫家李丽英教授主持,成立了庞大的生物防治研究小组,积极进行其生物防治研究工作,同时也聘请孔国辉黄忠良及胡啟明等人研究小花蔓泽兰之个体生态研究及其特性,将小花蔓泽兰列为国家科技重点发展研究之一;马来西亚早期为地面覆盖物,植於垃圾掩埋场及寸草不生之恶地,但随后却蔓延成灾,在1996年曾研究以Cercospora mikaniacola(泽兰尾孢菌)作生物防治工作;澳洲的大学发现入侵后,随即在网路上散布讯息并开始监测其族群及研究防治工作;印度1940年代早期,小花蔓泽兰已出现在印度东北部,对农林栽培业造成威胁,如茶、竹、芦苇、板栗树及油加利树等造成重大伤害,为此还与巴西、墨西哥、英国跨国合作,自小花蔓泽兰原產地巴西、千里达引进一种在原產地会感染小花蔓泽兰之銹病菌,从事生物防治法的可行性;小花蔓泽兰在香港蔓延后,引起居民、议会及媒体相当大的关注,政府官方网站还特地设立小花蔓泽兰专区,向民眾介绍小花蔓泽兰的形态及呼吁全民动手除蔓,并举办拔除小花蔓泽兰比赛;台湾则先从屏东地区的林班地及果园传出危害,当地赏鸟人士将其对树木的重大危害称为 “生态杀手”或“绿癌”,当时大家认为其为原生的蔓泽兰(M. cordata),不久花莲传出小花蔓泽兰覆盖美崙山公园,为了瞭解及防除该物种,当地的生物老师首先由网路获知此植物应为小花蔓泽兰(当时大陆的网站称其为薇甘菊),并发动师生及民眾於美崙山举办除蔓净山活动。由於灾情频传,林务局於2000年委由屏东科技大学开始进行小花蔓泽兰之各项研究,2001年9月於花莲举办「全面除蔓泽兰计画」。因小花蔓泽兰人侵影响岛上植物生态,为正本清源,农委会2001年11月召开研商有关「研拟建立外来物种对国内生态影响之监测系统」会议。 |
![]() ![]() |
![]() | 简化版本 | 当前时间: 2025-10-06 0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