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链接:
#1
|
|
![]() 火星人 ![]()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501 注册: 2005-06-23 编号: 873 |
快到期末了,请同学们把论文贴上来,把你们一学期学鸟的体会交上来。
-------------------- 烛火微光
shshl@126.com |
![]() |
![]() ![]()
链接:
#2
|
|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1 注册: 2008-06-15 编号: 3767 |
观鸟课有感
物理0711 杨颖嘉 2007531027 从小生活在厦门,很少有机会真正面对大自然,只有偶尔去公园,去旅游,而且总是游客很多,根本无法静下心地去亲近大自然。选择这门选修课正是因为它有实践课程,心想野鸟观赏肯定需要走进自然,静静地去等待去观赏,不但能增长知识而且能放松身心。 理论课上,主要是燕欧老师的讲解和有关鸟类的记录片,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鸟类、自然、环保和观鸟的知识。感到大自然是那样的美,鸟类是那么的可爱、充满活力,同时也为人类的种种破坏自然的行为感到遗憾。 实践课,我总共参加了2次,园博园和厦大,本来最后一次白鹭洲也要去的,可是早上九点多看到鸟网上的帖,怎么改成早上了?真正算得上观鸟的是厦大的那次实践,在芙蓉湖边的广场,在篮球场旁的小树林,在厦大的后山看到了不少野鸟。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赏到野鸟,虽然现在基本不记得鸟的名字了,但心里有一种无比喜悦的感觉感觉! 经过一学期选修课的学习,我变得更加关注身边的鸟了,平时看到了,总是静静地多看几眼,虽然认不出是什么鸟,但也有一种欣喜的感觉,心情变得格外好。也发现了家楼下那片芒果树上居然有那么多鸟,肯定是环境好的缘故。周末的清早每每听到那些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时,都有幸福的感觉,因为在城市中能听到这样鸟叫声的地方真是太少太少了。 【苍鹭】 野外标志:头顶白色,后头上方有2根黑色长羽.头白色,前颈有2~3条黑色丛斑。下颈有白色饰羽。胸、侧及腹侧有黑色阔斑。背部灰黑色。嘴黄色。嘴长110~128mm,羽长417~458mm,尾长158~181mm。 生态:生境与习性常见于沿海沙洲、河口、沼泽地及水田中。飞行时鼓翼缓慢以规则。常静立于水中,头部常缩入双肩。主要以鱼类主食物。 【大白鹭】 野外标志:白鹭中的最大者,身长90cm左右,全身乳白色。繁殖时,背披有成丛的蓑羽,头冠很短,嘴绿黑色,驸趾和趾黑色。非繁殖时,背无蓑羽,嘴为黄色。 形态特征:成鸟(夏羽)全身乳白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3列长的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成鸟(冬羽):亦乳白色;但背无蓑羽,头无羽冠。幼鸟:全身乳白色,与成鸟冬羽同。虹膜淡黄色。繁殖时,眼圈的皮肤,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光绿黑色;胫裸露部分皮肤淡红灰色,驸趾和趾黑色。冬羽时期,嘴黄色,眼先裸露部分黄绿色。1l月和初冬时,嘴的尖端有绿黑色,幼鸟嘴淡黄色。 生态:栖息于海滨、河川、水田、沼泽、池塘、湖泊及其他潮湿的地方。食性以小鱼、虾、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为主,也食蛙、蝌蚪等。非繁殖时,比较孤单,在食物丰富地区常成小群,单个的较少。大白鹭只在白天活动,见人即飞。步行时颈收缩成s形;飞时颈亦如此,且脚向后伸直,超过尾部,速度较苍鹭等鸟类为慢。繁殖时成群,常与其他鹭类及鸬鹚等混在一起;成单种群的为数较少。5~7月繁殖,营巢于高大的树上或芦苇丛中,多集群营巢。巢非常简陋,由枯枝、干草等搭成。巢外径80~108cm,内径40~50cm,巢高30~40cm,窝深8~14cm。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一般为4枚。卵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天蓝色,重66.0g,卵径平均63.96mm×42.52mm。孵化期26~28天,孵化率95%,育雏期约30~42天。 经济意义:大白鹭背上的蓑羽,商品名称长白鹭丝毛、长白丝毛、冬庄长丝毛或大白鹭丝毛等,可做衣帽饰品。 【黄嘴白鹭】 野外标志:全身白色。夏羽:后头及下头有一束细长之饰羽。肩羽有细长的饰羽延伸至尾部。眼前裸出部份鲜蓝色。嘴鲜黄色脚黑色。冬羽:无细长之饰羽。嘴褐色,基部黄色。嘴长71~85mm,翼长235~282mm,尾长79~92mm。 生态:不普遍的春季过境鸟,可能部份为留鸟。常见于沼泽地、河口及沿岸沙洲。在厦门有过记载。 【中白鹭】 野外标志: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 生态:栖息和活动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鹭混群.生性胆小,很远见人即飞。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脚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两翅鼓动缓慢,飞行从容不迫,且成直线飞行。主要以小鱼、虾、蛙、蝗虫、蝼蛄等动物为食。中白鹭在我国南方为夏候鸟,亦有部分留下越冬。 【小白鹭】 野外标志:体态纤瘦,全身乳白色。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长饰羽,背、胸均披蓑羽。 形态特征:成鸟(夏羽):两性相同,全身乳白色。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长达10多厘米,状若双辫。肩及肩间着生蓑羽,与大、中白鹭一样,羽轴硬,由基部至尖端渐小。成鸟(冬羽):全身乳白色,头、胸及背所披之蓑羽和矛状羽均全部脱落,但极少时候有保留。幼鸟:全部羽毛白色,头无羽冠,与成鸟冬羽同。虹膜淡黄色。胸背无矛状羽和蓑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黄色;胫与脚部黑色,趾呈黄绿色。 生态: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鸟。夏时常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亦见于大型湖泊、海岸的浅滩等处;成群地徘徊于田间或停立于田中,池边。常曲缩一脚于腹下,仅以一脚踏地而立。寻食在白天。性好食鱼、蛙、虾及昆虫的幼虫等。在我国,繁殖期3一9月。繁殖时成群,常和大、中白鸳、夜鹭、苍鹭等鹭类及鸬鹚等在一起,有时成单一种群。通常营巢于树的巅处或竹的高处,偶然在和草鹭及其他鹭类营于密生芦苇堆或茂密草丛中。雌雄均参加营巢,巢的外径20-50厘米,内径15-30厘米,深度5厘米,高度20厘米。对于旧巢不易抛弃,次年常到旧巢处重新修葺使用,产卵4枚为常见,3枚较少,5枚则更少。每隔一天产卵一枚。通常每年繁殖1次。最多2次。在人工饲养下,第一窝雏鸟取去不久,即开始第二次产卵。繁殖产卵次数之多寡,以亲鸟的健康与否为断,至少2次,至多4-5次。卵蓝绿色,呈阔的卵圆形,壳面滑。雌雄两性共同抱卵。家养白鹭,孵卵以雄为主,雌的仅在雄的出外觅食时代孵而已。它在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23日而出雏,有时只需17一18日。 经济意义:白鹭在繁殖期中所生的蓑羽等可作装饰用,销往国外。它的蓑羽和矛状羽,商品称短白鹭丝毛、白辫子等,过去由于人们任意猎取其羽毛,几乎濒于绝种,现对此鸟已加以保护,因而又逐渐增多起来。白鹭虽主食鱼类,使渔业有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另一方面它们还啄食蝼蛄、蚱蜢和蝗虫等有害于农作物的昆虫,衡其益害,还是益处较多,故更不能随便加以猎杀。 【岩鹭】 特征:体型略大(58厘米),有白色和炭灰色两种色型: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白色型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同。虹膜-黄色;嘴-浅黄;脚-绿色。 叫声:进食时发出粗哑呱呱的喉音,告警时发出更为粗哑的arrk声。 习性:几乎总是见于沿海岸线地带,在岩石或悬崖面上休息,或在水边捕食。巢筑于小岛大砾石下的石堆上。 分布范围:东亚和西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偶在海南岛、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 有羽冠,胸部与背部有细长之蓑羽,腮白色,嘴黄色,前端暗褐色。脚暗绿色。嘴长约85毫米。本种南方产的为白色。在厦门东海岸(隔海与台湾的金门、澎湖岛相望)一带,近几年来所发现的岩鹭为灰黑羽色,与我国大陆其他地方及港台所见的岩鹭羽色相同,具有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过去在前埔的海边曾发现岩鹭的觅食活动。岩鹭习惯在岩石上栖立,在岩缝里繁殖。飞行时速度缓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飞翔。近来岩鹭在厦门已难得一见。岩鹭在华南区中属于旅鸟,但可见于厦门东海岸,明显地属于冬候鸟。 以上的东西是我对白鹭的小小认识,虽然资料是从网上找的并COPY下来的。很惭愧地说,上理论课时我没有认真地听,总是带着作业半上课,半自习(我们理科专业嘛…相信老师能理解的),对鸟的知识掌握不多,直到现在也认不出几种鸟来。但是在这门课上,我最大的收获是:变得更留心身边的环境,动物和植物,了解到我们身边的环境正在急剧变坏,保护鸟类的任务是迫切而又艰巨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了环保意识。真的很希望以后有机会,去好好观观鸟,做一个“合格”的鸟人! |
![]() ![]() |
![]() | 简化版本 | 当前时间: 2025-07-02 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