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链接:
#1
|
|
![]() 火星人 ![]()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501 注册: 2005-06-23 编号: 873 |
快到期末了,请同学们把论文贴上来,把你们一学期学鸟的体会交上来。
-------------------- 烛火微光
shshl@126.com |
![]() |
![]()
链接:
#2
|
|
![]() 火星人 ![]()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501 注册: 2005-06-23 编号: 873 |
收获时节
![]() -------------------- 烛火微光
shshl@126.com |
![]() ![]()
链接:
#3
|
|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1 注册: 2008-06-22 编号: 3807 |
鸟类与自然的关系
(国贸0611,陈娜娜) 鸟类在自然界的作用系指鸟类在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及农田、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虽然对生产力可能没有重大影响,但对所食猎物有密度制约作用。此外,鸟类担负着种子及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系统内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林地是构成地球植被的重要部分,许多生物以林地为生息繁衍地,鸟类是其中最重要成员。在这里,植物是生产者,各种昆虫和一些以植物为食的哺乳动物是消费者,鸟类一方面作为消费者参与了林地生态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抑制着对植物有破坏作用的生物。林地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而鸟类保护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它们处在不同的食物链上的不同环节,成为了林地生态系统的骨干。 我们的祖先深深懂得爱鸟的意义,文字记载虽详略不一,但从古至今历代不绝。甲骨文中有字像啄木鸟啄虫状,且出现在卜辞中,有令鸟防虫之意,中国的古人很清楚这种鸟的价值。到孔子时,他明确地提出了“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的保护鸟类的思想。《礼记·王制篇》规定:“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指出捕杀幼鹿和毁巢掏鸟蛋都是不允许的。《淮南子》中有休猎休渔的详细记载,特别强调在特定的季节不得毁林和烧田以保护幼鸟。此后各朝代都有政府的法令强调保护鸟类和其它的动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出台了许多保护鸟类和其它野生动物的法规和条例,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1、灭虫灭鼠保护植物。在我国的林地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鸟类,如鹛类、莺类、鹟类等,它们是鳞翅目有害昆虫的最大的自然控制因子。对一些隐藏在树皮下和地下的有害昆虫也有专门的鸟类来对付,戴胜能从地下挖出十几厘米深处的害虫,而啄木鸟用其强有力的喙吃到树干中的诸如天牛幼虫这类的有害昆虫。麻雀在经历了一次人为的大的劫难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种鸟的价值,它们有着比其它鸟类更高的繁殖率,从春到初秋的漫长时间内它们几乎都在育幼,而这时除了成鸟吃种子外幼鸟几乎全部吃虫子,其中绝大多数的是螟虫这类有害昆虫。灰喜鹊从昆虫开始活动一直到它们蛰伏,几乎就是个灭虫机器。2、采花授粉播撒。鸟类体态轻盈飞行技术高超,大多有非常漂亮的羽色,非常惹人喜爱。它们在采食花蜜的过程中,其羽、喙、足会沾上花粉,通过采食另外的花朵便会将花粉传播到另外的植株花朵上。据报导美洲一些地区因过量使用农药导致了大量的蜂鸟死亡,结果是造成一些植物大幅度减产,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一些丘陵水稻作物区,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在一些向阳有水的荒地里也有家生水稻和稗类在生长,这通常是由一些文鸟类如麻雀和鹀类啄食后在空中排便留下的种子萌发生长出来的。白头鹎喜欢吃楝子,通常会将果实叼到空旷一些的地方享用,来年在这些地方就会出现楝树的幼苗。一些树木的果实有着鲜艳的颜色,它们对一些鸟类有很大的诱惑力,不少的味道甜中带酸,这也是鸟儿们喜欢的味道。在自然林中,我国有不少的鸟类能起到自然植树的作用,其中有名的是一些鸠鸽类、鸫类、鹎类和鸦类。有趣的是,许多植物的种子不能被消化,其坚硬的外壳能参与鸟类消化食物的作用,当鸟排出体外时多能为鸟粪包裹,这为种子发芽和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也利于鸟类,这种双赢的效果是非常奇妙的,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创造能力。另一个让人惊奇的事是一些鸟类会贮藏种子,它们在吃饱喝足后仍然会不停地采集种子,并将这些种子贮藏在树洞或地下,在寒冷的季节,它们依靠这些种子来渡过艰难的时期,那些被遗忘了或来不及消费的种子很可能在地下发芽并生长起来。一些鸟往往能将种子带到离它出生地很远的地方,如我国东北林区的星鸦能将种子带离到3到5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星鸦的分布很广,在旧大陆古北区较寒冷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有人在美国曾一次性发现一只星鸦贮藏的32000粒种子,而在英国的一个森林中,人们居然发现蓝冠鸦在一个秋季里居然贮藏了20万粒种子。这种播种有时是远距离的播种究竟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恐怕没人能说得出来,当人们在一个海岛上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活生生的某种植物时,不必奇怪,那多半是鸟儿们干的。 我们着重探讨鸟类的生活也正经受着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的改变还使鸟类的迁徙习性发生改变。我们知道,候鸟是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气候变暖使得冬季的时间缩短,并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寒冷,可为鸟类提供食物的植物、昆虫、软体动物等的生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候鸟迁徙行为的变化。一些候鸟春季离开越冬地的时间提早,而秋季迁离繁殖地的时间向后延迟,甚至留在那里,由夏候鸟变为留鸟。 美国的鸟类学家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观测数据发现,一些春季迁往密歇根北部的鸟类抵达繁殖地的时间与40年前相比提早了2~3周的时间。美国奥特朋鸟类学会多年的圣诞节鸟类调查(Chirismas Bird Count)的统计数据还表明,在美国,大多数鸟类飞往南方越冬的迁徙距离在缩短,而且鸟类的夏季繁殖地也在往北拓展。 法国鸟类学家也报道,家燕这种以往的夏候鸟,现在整个冬季都可以在法国看到;而以往每年途经法国迁往西班牙越冬的灰鹤也开始对法国产生依恋,留在法国的越冬种群的数量越来越多。 我国的一些候鸟也体现出这样一种趋势,斑嘴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以前,它们在我国渤海湾地区还是夏候鸟,近年来由于渤海湾近海结冰期的缩短,部分斑嘴鸭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留鸟。另外一个例子是黑鹳,它以往是北京地区的夏候鸟,近年来在房山区的十渡地区能见到数十只的越冬个体。 气候变暖也影响到鸟类的繁殖行为。英国的鸟类学者选择了65种鸟来研究它们的产卵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现有25种鸟的产卵期越来越早,与1971年相比平均提前了9天。鸟类的产卵期之所以提前,是因为随着气温的升高,植物发芽开花的时间提前,与之相应,鸟类所取食的昆虫也会随着植物的生长而提早出现,这样鸟类提早繁殖所必需的食物资源就得到了保证。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鸟类生活的影响。虽然全球气候变暖既包括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我们应对人为活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予以更多的关注。采取措施降低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挽救鸟类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灵,当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此外,鸟类与人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且因时间、地点和具体的条件而差异,例如专门消灭农林害虫的鸟类当然是益鸟,但它也吃益虫。而且,严格说来,要判明鸟类所带来的益处,光凭了解它一天吃多少害虫还不够,尚需查明通过这些鸟类的取食,是否真正抑制了自然界内害虫的数量。有些鸟类在春、夏季育雏期间能消灭大量害虫,但在春播和秋收季节糟蹋庄稼,冬季又以田间的杂草种子为主食。因此,“益”和“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益鸟或绝对的害鸟。尽管存在着这些复杂的问题,经过鸟类学家深入的研究,一致认为现今生存的鸟类中,除少数例外,都是有益的或益害不甚显著的,而有益鸟类又占绝大多数。易成活。 应该指出的是,人们在评价鸟类的益处时,从习惯上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直接益处以及比较明显的间接益处方面。其实从整个生态系统考虑,由于鸟类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处于生态锥体的不同营养水平上,其间的食物链的关系极其复杂,在能量流动方面占有重要位置。即使是表面看起来益害不明显甚至有害的种类,如果捕猎过度,“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会通过食物链的关系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从而招致严重的后果。 (国贸0611,陈娜娜) |
![]() ![]() |
![]() | 简化版本 | 当前时间: 2025-07-02 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