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链接:
#1
|
|
![]() 火星人 ![]() ![]()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501 注册: 2005-06-23 编号: 873 |
新学期的观鸟课又上了六周了。托了观鸟赛的福,很多同学都参加过一些实践了,可以在这里交作业了。
-------------------- 烛火微光
shshl@126.com |
![]() |
![]() ![]()
链接:
#2
|
|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1 注册: 2009-06-15 编号: 4634 |
观鸟记 机械工程学院 热力0814 杨勇 2008720109 一 前记 观鸟在我看来是一个既悠闲,又锻炼身体的事,是一种生活乐趣与享受. 本着对动物的热爱,我选择了”野鸟观赏”这门课程.从课堂上,我们长了眼界,学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对观鸟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观鸟可以使我们亲近自然,在自然界深入观察充满生机的鸟儿的优雅的身姿,能更加贴近自然的脉搏;强身健体,在野外爬山涉水,进行运动量不大的户外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舒展筋骨,锻炼眼力的好的旅行.学习自然知识,博闻广识;广交朋友,增进友谊. 观鸟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保持安静,切忌大声喧哗;不干扰,引诱,驱赶,捕捉雀鸟;保护鸟类栖息地与植被的原生态;发现鸟类繁殖地,巢穴,重要取食地等,要守口如瓶,不轻易告诉他人,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破坏;对于重要的鸟类保护区谨慎宣传和带队进入;将垃圾随身带走,尤其是塑料垃圾. 二 白鹭林 第一次较正式的观鸟活动应该算是在白鹭林里观鸟吧.老师也有说过,为什么选在总部上课呢,就是因为这离白鹭林比较近,观鸟比较方便.所以在一次课后,由野鹤带领我们来到了白鹭林观鸟.这是我第一次拿着望远镜观鸟!透过望远镜,我看到远处的白鹭特别清晰,也觉得特别的大,就像在眼前一样.身上的羽毛,头顶的饰羽都格外的清晰.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白鹭这么美!看着白鹭在树枝上下跳跃,在水池上空掠空而过,我深深的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 头顶着长长的饰羽,身披着洁白的羽毛,就犹如婚礼上迷人的新娘一样.看着它们成群结队,大小相拥,就如幸福的一家鸟拥在一起.不过事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身材高大的是大白鹭,身材矮小的是小白鹭,它们看上去几乎一样,但不是同一种鸟类.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大白鹭是黄嘴,黑脚,黑脚趾的;而小白鹭则是黑嘴,黑脚,黄脚趾的.如果不仔细观察,还真以为这就是白鹭父母在哺育自己的小孩. 在白鹭林里,除了最多的白鹭外,最多就要数地上活蹦乱跳的麻雀了.棕褐色的羽毛,脸颊上还有黑色的斑点.在地上蹦蹦跳跳,像是轻快的舞蹈,唧唧的叫声像是曼妙的歌声.即使我离它比较近,它也不惊慌,仍在那自由自在的. 三 白鹭洲 又是一个星期过去了。这是周末,这次的目的地就是老师多次介绍的白鹭洲。一大清早我就起床了,因为我得先去嘉庚体育馆坐BRT,加上我路不熟悉,所以要更早一点。想不这次去的人还真多,有进二十个人了。一路上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大多同学都是环保协会的成员。听着他们对环协的介绍,我不禁有种想加入环协的冲动。观鸟,露营,野外活动,多么另我向往啊。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我们才到达二站。然后又转坐公车,遑遑悠悠又是一阵,才到白鹭洲。却在这巧合的与厦门理工的同学不期而遇,于是大家就 合作一队,一起出发了。 在偌大一个白鹭洲走了半天,才到达我们的观鸟地点。这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不禁意间就又认识了几个同学。还通过茶花的介绍,认识了好几种植物:印度蛟龙,大(小)叶蓉,羊蹄角等等。当然,一路上也碰到了很多的鸟,在湖中的一块礁石上,一只白鹭亭亭而立,傲然湖面。借助望远镜的帮助,我发现这是一只大白鹭。单脚着地,支撑着整个身躯,头歪歪的,像是在午休。忽然,身边的同学猛拍我的肩,示意我往左边的草地看去,一个通体黑色,体型“庞大”的鸟儿正在草地上跳跃着,像是在捕捉虫子。我赶紧将望远镜跟上仔细观看时,它已经展开翅膀飞走了,真可惜,没来得急好好观察一下。沿着湖面的石子小路,我们继续前进。突然一抬头,发现树枝上竟然挂着一条蛇。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活的,后来才发现已经死掉了。会是谁把这条死蛇挂在树枝上呢?我觉得应该就是在课堂上经常听的那种小猛禽——棕背伯劳吧。 终于来到了观鸟地点了,这里是一处小树林。很阴凉,视野也很开阔,可以看到一大片湖面。这里已经来了很多的观鸟者了,看他们的装束,应该就是老师所说的那写“老鸟”了吧。 果然是个观鸟的好地方。一眼望去,可以看到湖面上有很多的白鹭,远处还有很多其他的鸟。经过他人的介绍与帮助,借助望远镜我看到了湖对面的岸堤上苍鹭。果然和书本的图一样。灰灰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光彩夺目。它静静的立在湖面上,像是在等待着鱼儿的出现。 “看那!看那!”一个同学一阵惊呼。顺势把望远镜递给了我,我看过去,那只鸟正从水面上起飞,翱翔在空中。另一个人介绍道:“这只是厦门唯一一只羽毛变成灰色的白鹭。”我听了很激动,想不道这唯一的白鹭我也有机会看到。 在这块草地上,架着一台单孔望远镜。看起来很清晰。而这台望远镜的的价值是一万多人民币。 我们分散开来自由活动,我到处走东,看到了不少的鸟。主要都是些水鸟。 我们玩得很开心,看得很过瘾。 <H1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8pt">[/font][/url][/left] 中文学名:棕背伯劳 中文科名:伯劳科 中文属名:伯劳属 物种信息:体长达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体型较小的鹰常被它追逐。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好居于树冠、跨空电缆上鸣叫,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2~14天至21天雏鸟在巢期13~14天,离巢后5~7天仍需亲鸟饲喂,幼鸟在领域内活动达1~2个月。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分布于伊朗至中国、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巽他群岛至新几内亚。 鹊鸲 鹊鸲(Copsychus saularis)Magpie robin 有两个亚种,我国常见为华南亚种。 分类:鸟纲雀形目鸫科。 生境:村落旁的果园、菜地、灌丛、稀疏树林。 捕食:用嘴啄捕食物。 食物:各种昆虫,喜吃蝇蛆、蝗虫、白蚁。为农林益鸟。 体型:全长20厘米。体重30~40克。 雀形目(Passeriformes)鸫科(Turdidae)的8种鸟,见於南亚。长18∼28公分(7∼11吋)。羽衣杂色,尾渐窄,形似缩小的喜鹊。尾翘起,常放低并展开成扇状。在地上寻食昆虫。呜声极为悦耳。有几种为人们喜爱的笼鸟或饲于鸟舍,如摇鹊鸲(Copsychus saularis),体蓝、黑或白色,长20公分(8吋),鸣声圆润颇受赞赏。白腰鹊鸲(C. malabaricus)尾长,原产于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现已引进夏威夷。 习性:常见留鸟。喜在人类活动的地方居住,栖息地点相对固定。雄鸟全身羽色蓝黑和纯白相间,雌鸟的头、背则为灰褐色。5~7月繁殖,在屋顶、墙洞、树洞里做窝,产3~6枚绿色带斑点的卵。孵化和育雏期间的鹊鸲,护巢性很强,不仅攻击接近鸟巢的其它鹊鸲,还攻击接近鸟巢的松鼠等小兽,直到将它撵走。由于鹊鸲经常在猪圈、牛栏、茅坑等处觅食,俗称“屎坑雀”或“猪屎雀”。它常站在屋顶或大树上昂首翘尾鸣叫,叫声婉转多变,清脆响亮。 <H1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mso-line-height-alt: 18.0pt">[font="-->[/url] [size="3"] 物种别名:老等、灰鹳、青庄 外形: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由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羽冠,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黑色;前颈中部有2-3列纵行黑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颏、喉白色,颈的基部有呈披针形的灰白色长羽披散在胸前;胸、腹白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块大的紫黑色斑,沿胸、腹两侧向后延伸,在肛周处汇合;两胁微缀苍灰色,腋羽及翼下覆羽灰色;腿部羽毛白色。 国内分布:在我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通常在南方繁殖的种群不迁徙,为留鸟,在东北等寒冷地方繁殖的种群冬季都要迁到南方越冬。春季迁来繁殖地的时间多在3月末4月初,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少数迟至11月初甚至个别到11月中下旬,特别是靠南部繁殖的种群。偶尔亦见有少数个体留在北方繁殖地不迁徙。 <A name=4> 生境: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习性: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的拖于尾后。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叫声粗而高,似 ‘刮、刮’声。 食性:主要以小型鱼类、泥鳅、虾、喇蛄、蜻蜓幼虫、蜥蜴、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也在浅水湖泊和水塘中或水域附近陆地上觅食。觅食最为活跃的时间是清晨和傍晚,或是分散的沿水边浅水处边走边啄食。或是彼此拉开一定距离独自站在水边浅水中,一动不动长时间的站在那里等候过往鱼群,两眼紧盯着水面,一见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到来,立刻伸颈啄之,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
附加文件
|
![]() ![]() |
![]() | 简化版本 | 当前时间: 2025-09-02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