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B

欢迎您, 论坛游客 ( 登录 | 注册 )

> 走读五通
快乐蜂
发表 2003-10-29 06:04
链接: #1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789
注册: 2003-06-04
编号: 38
[几次考察之杂烩版]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将厦门岛吹拂得繁花似锦,特区建设的步伐在厦门岛东海域之滨的五通村,却似乎总是有些停滞。二十余年间,五通村的平静和困惑,与厦门岛的繁华与喧嚣,形成了两个世界。

随着东部开发的消息不断传来,行走五通的愿望忽然强烈起来。不错,再不及时记录昨日和今天的五通村,也许五通村就会象厦门许多已经消失的村庄一样,它的真实面目,终将无人知晓,湮没在流逝的岁月中。

主意已定,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约上厦门观鸟会一班热衷人文、生态科考的爱好者――岩鹭、斑鱼狗、上尉、拓比、蓝色鬼等人,开始我们的五通村考察之行。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http://blog.sina.com.cn/u/1232720322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Start new topic
回复
快乐蜂
发表 2003-10-29 06:12
链接: #2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789
注册: 2003-06-04
编号: 38
之四 闽南大厝与“番仔楼”

五通的经济的缓慢发展反而使五通保存了“大夫第”等闽南大厝与“番仔楼”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居。

位于坂美社20号的“大夫第”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坂美石氏三房长九世祖“奉政大夫”石时荣(捐官,受四品衔)始建,至今已经有150余年。

99道门的闽南大厝也颇有渊源。百余年前,现居其间的老太太的公公石连甲的父亲石月忠与其父石日华经营航运业,主要航行于北方航线,高峰时拥有99艘三桅帆船,故建厝99间,时为禾山规模最大。

  番仔楼是厦门地区又一个性化的闽南民居,多为民国初年厦门出番通洋的海外富商归厦后所建,故称番仔楼,厦门岛东部海滨尤多。目前五通村保存较完好的“番仔楼”有:泥金社148号“有泰别墅”、凤头148号“汝南衍派”、下边96号“宝镜楼”、仑后78号和下边167号的“番仔楼”等,这些“番仔楼”或洋气十足,或中西合璧,争奇斗妍,彰显了厦门海洋文化的包容性。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http://blog.sina.com.cn/u/1232720322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篇帖子在这个主题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1 位会员正在阅读此主题 (1 位游客和 0 位隐身会员)
0 位会员:

 



RSS 简化版本 当前时间: 2025-07-05 09:37
闽ICP备1703033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