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B

欢迎您, 论坛游客 ( 登录 | 注册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微甘菊
杜鹃
发表 2007-10-02 18:08
链接: #1


资深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1180
注册: 2003-06-05
编号: 42
上月去金门,在小金门拍到一张照片,疑是微甘菊.前些天遇台湾同行,说金门有此植物,叫小花蔓泽兰,对厦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因拍照时疏忽,曝光过度,没拍好!请kmbird方便的话,补拍一张,谢谢!


上传的图片
EXIF: 1/250, F8, 0/3EV, ISO0, 7mm, @ 2007:09:10 14:48:54, Canon PowerShot G6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三皮
发表 2007-10-02 21:23
链接: #2


菜鸟亚成体
***

组别: 信天翁军团
帖子: 1522
注册: 2004-09-20
来自: 福建.厦门
编号: 514
引用自:http://www.tmitrail.org.tw/Page_Show.asp?Page_ID=491

  你听过植物会长绿癌吗?你知道有一种外来植物已成为台湾生态杀手吗?乍听之下,令人毛骨悚然,动物因生理因素,会滋长癌细胞,破坏身体结构,影响健康,植物虽非由本身结构起变化,而是由外来因素影响植物体光合作用的运行,最终枯萎死亡。是怎样的外来因素如此恐怖惊悚呢?

  原产于中南美洲的小花蔓泽兰,在1950年代东南亚某些国家为了保持水土因素,贸然引进当覆被植物,却从此在亚洲生根茁壮发展,台湾则在1990年才有採集纪录,其实台湾也有一种原生的蔓泽兰,只是不若小花蔓泽兰来的恐怖,因为台湾蔓泽兰是一年生蔓藤草本,其生命週期在一年内完成,被依附覆盖的寄主植物还有段时间可以休养生息,得到一段喘息的机会;但小花蔓泽兰却是多年生的蔓性草本,终身都可以开花结果,繁殖后代,一年到头週而复始绵延后辈,使得被覆盖的植物无法行光合作用,而被覆盖的量随时间长而增加其覆盖性,终使寄主植物长年得不到阳光行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是谓「绿癌」。寄主植物死亡依附其上的昆虫野鸟及野生生物,更无法栖息生存,进而影响经济和生态系的发展,故又称「生态杀手」,这样的植物你说恐不恐怖?

  所幸,在台湾,目前仅以中部以南为患最大,愈往北虽有零星发现,但尚未见危害,原来小花蔓泽兰属热带植物,性喜阳光不耐阴,只有阳光充足温度在25度C以上时,越适合生长趋势,且尤其除了有性繁殖外,更可藉由走茎在每一节上的不定根作无性繁殖,加速其植物体的生长,据称单一植物体每天可长27mm,数月内即可覆盖25平方公尺的面积,在西方又有「一分钟一英哩」之称。

  小花蔓泽兰虽然恶毒昭彰,但还是有些方法可防治,例如用药剂锄草,但同时也会损及週遭无辜的植物及生物;另外还有生物防治法,但研究员尚未找出可防治的生物,如果引进当地的天敌蓟马,又怕引起二度伤害反而得不偿失。甚至像植物相剋、病菌防治等等方法都有人在研究,惟效果不彰,缓不济急。只能靠拔除、剪枝条、拆除等最原始的方法,但需2-3周施做一次,且要在开花前作业才有效,否则带其开花结果后,经拔除拉扯,反而助长其种子的散播;而在剪除的植株也不能马上拆除移到地上,必须留置寄主身上,待晒乾后再移除,否则其节上的不定根一接触土地就能重新发根生长!



小花蔓泽兰小档桉

学名 M. micrantha 菊科 (Asteraceae) 蔓泽兰属 (Mikania)

英名mile-a-minute weed、bittervine、America rope、Chinese creeper。

植物特徵

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茎细长有稜,匍匐或攀缘,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幼时绿色,近圆柱形,老茎澹褐色,具多条肋纹。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近戟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面无毛,基出叶脉3~7条,上部的叶渐小,叶柄亦短。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複繖房圆锥花序,花序梗纤细,顶部的花序花先开放,次向下逐渐开放,头状花序,两性花。含小花4朵,花冠白色至绿色,具腺体,为管状花。总苞片4枚,狭长椭圆形,顶端渐尖,部分急尖,绿色,总苞基部有一线状椭圆形的小苞叶 (外苞片 ),花有香气;花冠白色,管状,檐部钟状,5齿裂。瘦果黑色,被毛,具5棱,被腺体,冠毛由32-40条刺毛组成,白色。结籽后,地上部茎叶枯死。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三皮
发表 2007-10-02 21:27
链接: #3


菜鸟亚成体
***

组别: 信天翁军团
帖子: 1522
注册: 2004-09-20
来自: 福建.厦门
编号: 514
引用自
http://tnl.org.tw/article/conserv/mik1/mik1.htm

  小花蔓泽兰(Mikania micrantha H. B. K.),大陆地区称为薇甘菊,为菊科蔓泽兰属蔓性草本植物,因台湾植物誌尚无此植物之记载,因此依欧辰雄教授之建议将本植物中名称之为小花蔓泽兰。原生於中南美洲,具无性及种子繁殖能力,匍匐茎的节及节间均可长出不定根,为趋光性植物,在台湾生长於1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山野开阔地、溪谷、荒地、荒废果园及道路两旁,花期为11月至翌年1月,种子在台湾约於11月中旬至12 月下旬成熟,种子量多轻盈可随风飘远,繁殖力极强。在台湾,早期仅於台湾南部地区出现,现今於中低海拔山区均可看见其踪跡,由於其快速生长攀援於林木,被其覆盖包住的树木,常无法获得充分光照与空气,最后死亡,随之影响鸟类或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形成经济上及生态上严重的危害。

  由於小花蔓泽兰危害甚鉅,各国无不投入大量人力及心血,研究防治小花蔓泽兰。大陆约於1995年入侵深圳造成林木大面积(4万多亩)之危害,为此2000年8月组成3000人大军进行人工防除,共除灭960亩,也由於近年来在广东东南沿海大量发生小花蔓泽兰,而惊动大陆国务院,调拨经费请名昆虫家李丽英教授主持,成立了庞大的生物防治研究小组,积极进行其生物防治研究工作,同时也聘请孔国辉黄忠良及胡啟明等人研究小花蔓泽兰之个体生态研究及其特性,将小花蔓泽兰列为国家科技重点发展研究之一;马来西亚早期为地面覆盖物,植於垃圾掩埋场及寸草不生之恶地,但随后却蔓延成灾,在1996年曾研究以Cercospora mikaniacola(泽兰尾孢菌)作生物防治工作;澳洲的大学发现入侵后,随即在网路上散布讯息并开始监测其族群及研究防治工作;印度1940年代早期,小花蔓泽兰已出现在印度东北部,对农林栽培业造成威胁,如茶、竹、芦苇、板栗树及油加利树等造成重大伤害,为此还与巴西、墨西哥、英国跨国合作,自小花蔓泽兰原產地巴西、千里达引进一种在原產地会感染小花蔓泽兰之銹病菌,从事生物防治法的可行性;小花蔓泽兰在香港蔓延后,引起居民、议会及媒体相当大的关注,政府官方网站还特地设立小花蔓泽兰专区,向民眾介绍小花蔓泽兰的形态及呼吁全民动手除蔓,并举办拔除小花蔓泽兰比赛;台湾则先从屏东地区的林班地及果园传出危害,当地赏鸟人士将其对树木的重大危害称为 “生态杀手”或“绿癌”,当时大家认为其为原生的蔓泽兰(M. cordata),不久花莲传出小花蔓泽兰覆盖美崙山公园,为了瞭解及防除该物种,当地的生物老师首先由网路获知此植物应为小花蔓泽兰(当时大陆的网站称其为薇甘菊),并发动师生及民眾於美崙山举办除蔓净山活动。由於灾情频传,林务局於2000年委由屏东科技大学开始进行小花蔓泽兰之各项研究,2001年9月於花莲举办「全面除蔓泽兰计画」。因小花蔓泽兰人侵影响岛上植物生态,为正本清源,农委会2001年11月召开研商有关「研拟建立外来物种对国内生态影响之监测系统」会议。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凤凰
发表 2007-11-20 05:54
链接: #4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63
注册: 2007-07-24
编号: 2612
呵呵,小花蔓泽兰也就是薇甘菊(微甘菊),已经在广东泛滥成灾了。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原产于中南美的菊科藤本植物,1949年,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从巴拉圭引入薇甘菊,1956年薇甘菊被用作垃圾填埋场的土壤覆盖植物带到整个印度尼西亚,后来又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及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现在在太平洋地区是一种广布杂草。在我国自19世纪80年代引种到香港,20世纪80年代蔓延到广东沿海,并有往北蔓延的趋势。薇甘菊在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入侵对象是天然次生林、水源保护林、农田区、耕荒地、海岸滩涂、红树林林缘滩地等。由于薇甘菊能快速生长,茎节随时可以长出不定根并繁殖,种子量大,能快速覆盖生境,通过竞争或他感作用抑制作物或自然植被的生长,危害严重。在马来西亚,由于薇甘菊的覆盖,橡胶树的种子萌芽率降低了27%,橡胶减产27%~29%。薇甘菊侵入深圳的内伶仃岛后,与其他植物抢夺生态空间,该岛80%的范围受到影响,大片林木死亡,600多头猕猴需要人工饲养。
其实也不必担心太多,早几年担心薇甘菊会入侵福建,看来温度低了一点。即便何时往北扩展,好一点的森林是不会受其影响的。人工林就难说了。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1 位会员正在阅读此主题 (1 位游客和 0 位隐身会员)
0 位会员:

 



RSS 简化版本 当前时间: 2025-10-06 05:51
闽ICP备1703033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