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B

欢迎您, 论坛游客 ( 登录 | 注册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土 鳖 大 峡 谷
拓比
发表 2004-04-23 20:28
链接: #1


资深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818
注册: 2003-05-30
编号: 7
(一篇商报登过的旧稿,这是原稿全文)

2003年底在平和芦溪镇做旅游地理学课题调查时,从一位村民的口中听说在平和与永定、南靖三地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处石壁,旋即驱车辗转前去探究。到达石壁的顶端俯瞰时,意外地发现一道奇异的地理景观——长度数百米的大峡谷宽度约为3-4米,最狭窄的地方仅仅一跨之宽,纵深足有60米的黝黑谷底有一条细长的亮带,这是溪流倒映的天空!骑在峡谷顶端的岩石上发了半天呆,终因缺乏登山装备及支援人员而依依不舍地放弃深入峡谷。

根据地理发现的惯例,在发布消息时,大峡谷被命名为“土鳖大峡谷”。尽管这处鲜为人知的大峡谷距离厦门将近200公里,我在设计2004年“三地新年”自驾车生态旅游线路时,还是将其列为其中的一处重要站点。

2004年春节,我们组织了一批地理考察志愿者,带上全套绳降装备再次前往土鳖大峡谷。到达海拔高度688米的峡谷顶端,一行人不约而同地唏唏惊叹,纷纷打开DV、数码相机和长短镜头一阵猛拍,一边不断地相互提醒别靠得太边。登山高手山人和海豚一一亮出装备比划了一番,然后郑重地宣布:谷底深度远远超过目测的60米,静力绳长度不够,放弃绳降!

下降器、头灯、开山刀三大件这回可用不上了,有空气有些凝重。远道前来的户外朋友们不甘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迂回重走群众路线开展农村工作后,了解到有一条非人之路可以通到峡谷底部,三位附近村落的小孩自告奋勇前往带路。有人正嘀咕着似乎不需要这么多的向导,前面的小孩一下子没入路边的灌木丛,原来这就是“路口”。攀着树藤在60-70度的陡坡直往下滑行,感觉一下子回归人类的祖先。在幽暗的丛林内一下子就拉开间距,只闻人声不见人影,此时才觉得每个人配个向导最好。

终于下到十分狭窄的峡谷底部,此时GPS因信号低已测不出海拔高度。谷底像一条幽暗的小巷,潺潺溪流在脚底流淌。因为昨日刚下过霜,溪水想必更加冰凉,一行人小心翼翼地攀着两侧的岩壁往峡谷深处探个究竟。时而在左侧的岩壁找不到着力点,就的跳跃到右侧的岩壁继续攀行。到了一处比较开阔的积水潭,两侧的岩壁都长满了青苔,殿后的小蓝和我都不知道前面的家伙都怎么过去,犹豫了一阵,只好脱鞋下水——那个冻啊!

快到峡谷的尽头是一棵十几米长的原木斜跨到上一级的平台,山人循着光滑的树杆匍匐而上,最终因为是山人而非猿人而溜了下来。

看来继续深入有待组织第三次探险,我们回撤折向峡谷的下游。

又到了一处深潭,再往下的“路”越显艰难,我们选出山人和海豚两位高手继续下行探路,约定在大峡谷出口的第一个村庄汇合,其余人员原路返回停车处。

事后山人背着山太偷偷说,将到大峡谷出口处的一段是他户外经历中所遇最艰险的,第一次心中发虚。

回程上山时又折腾了一阵,蹬下不少松动的粹石,好在有惊无险。驱车盘上而下,进入村庄,只见山人和海豚已在村中路口站立,笑嘻嘻地说刚才在村里的土楼内邂逅了一位美眉,在厦门工作。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飞喜鹊
发表 2004-04-26 07:22
链接: #2


资深会员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1167
注册: 2003-06-01
编号: 25
拓比你还是写纪实性的文字好,别去写什么散文了。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1 位会员正在阅读此主题 (1 位游客和 0 位隐身会员)
0 位会员:

 



RSS 简化版本 当前时间: 2025-07-13 22:16
闽ICP备1703033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