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B

欢迎您, 论坛游客 ( 登录 | 注册 )

2 页 V   1 2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台风桑美来袭后的福鼎海难调查 (转)
岩鹭
发表 2006-08-26 03:41
链接: #1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2006-08-23 10:04:3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丰鸿平


  
悲情沙埕港 台风桑美来袭后的福鼎海难调查

  那一夜,沙埕镇人永生难忘。

  8月10日,建国以来最强大的台风“桑美”一夜之间摧毁了这个避风良港。

  以270公里时速狂奔的气流撕裂了码头,击碎了船舶,席卷了不计其数的生命。

  台风已过去了13天,沙埕港的天空早已平静。然而,失去亲友的人们的悲哀伤痛却仍远未平息。截至昨日,沙埕镇所在的福建省福鼎市官方公布,在此次台风袭击中有218人死亡,72人失踪。然而在当地,这一数字遭到了广泛的质疑。

  8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的“福鼎海难:避风港为何变成死亡港”节目中指出,台风过后死亡人数成了敏感话题,统计出现分歧,当地政府涉嫌瞒报死亡人数。当地民众对政府预防和救灾措施提出批评。

  虽然当天沙埕镇的电视信号仍未恢复,但这一节目仍然成为当地居民争相谈论的话题。

  22日,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超强台风之外,什么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灾难?那就是不敢正视灾难、不敢报告真相——这种灾难有时比超强台风厉害得多。”

  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力图重述那个恐怖之夜所发生的一幕幕场景:死亡与抗争,灾难与人性。

  
台风桑美过后的沙埕港。

  8月21日,桑美过后11天后。阳光下的沙埕港风平浪静,偶尔几艘快艇在水面上掀起白色的浪花。在港口中有石头的地方,星星点点的小渔船上,原先的渔民提着钓鱼线,不停地往船上拉。

  鱼太容易钓了,一天能钓几百斤。钓鱼的人说,手都拉痛拉伤了,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也不得不戴上皮手套。这些鱼是从沙埕港中的3.7万个网箱中跑出来的,没有饲料的它们饥饿难忍。

  这些鱼是不能吃的,自10号台风桑美来过后,至少数百人在这个港口丧生,至今还有相当多来不及打捞的尸体在里面浸泡;近千艘渔船损毁沉没在港口中,无法估算的燃油污染了水质。即使公安、渔政、工商等部门的人劝阻、严查人们在沙埕港钓鱼、交易,但失去亲人、倾家荡产的渔民们,顾不了那么多了。几元一斤的价格多少可以挽回一些损失。

  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改变了这里的世界,原本美丽、安详而又生机勃勃的沙埕港,成了一个死亡之港,哀伤的空气笼罩了它。
  
  桑美逼近

  12000艘船开进沙埕港避风;渔船上的人没有被要求上岸

  王瑞斌,福建霞浦三沙镇人。8月9日晚上10点,王瑞斌和曾健雄等亲戚以及所雇的船员一共11人、两条船来到沙埕港避风。

  沙埕港是一个天然良港,两边是山,港口从进海口延伸近百里一直到福鼎市。沙埕镇的人很自豪他们拥有这个港口,认为它是世界上少有的避风良港,但凡有台风,闽东浙南地区甚至台湾的渔船都来这里避风,从来没有出过事。

  有着几十年出海经验的王瑞斌等人相信,在沙埕港中他们会安全躲过桑美,正如以往他们经历过的无数次台风一样。

  几天前王瑞斌他们得到台风桑美将于10日下午登陆的消息。8月8日,福建气象台发布沿海台风警报,桑美向福建正面袭来,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要求各地要做好防御准备。同日国家防办和气象台指出强热带风暴桑美将于10日下午在闽浙沿海一带登陆,近中心风力最大12级。

  同日,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此次台风发展的趋势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求注意台风动向,适时启动预案,及时动员部署,确保有效应对。

  桑美速度越来越快,强度也在向闽浙交界地带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9日,气象预报桑美升级为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4级,随后风力不断增加,10日凌晨预报为17级。

  在海里讨生活的渔民对大风心存敬畏,1958年的那次大风,在他们心中是一个不远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集体的畏惧。

  “渔船被大风卷起来,在石滩上砸成碎片。”曾健雄的堂爷爷,83岁的曾文炉亲身经历了那次台风。这次灾难被像他这样的老人无数次地向后辈们讲述,成了渔民的一个生存语境。“那时候的船比现在小很多,都是木船,船也很少。”曾文炉当时在大队里当会计,他说,那次大风中三沙损失20多艘小木船,2人死亡,风力是15级。

  这次要来的17级台风,谁都没有见过,也无法想像它的威力。渔民所能做的,只是把船开到他们认为一直很安全的沙埕港避风。

  沙埕港中船越来越多,据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杨志英说,在港内避风的船达到12000艘左右,众多船只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沙埕港。

  沙埕镇的防台工作也在进行中。“重点是把渔排上的人转移上岸,属于危房、有山体滑坡危险、低洼地段的人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沙埕镇内岙居委会书记苏为国的辖区共有1119人,工作并不难做。南镇村则有7000来人,村支书王孙明和村主任王昌勇分成两组,书记负责海上工作,主任负责岸上工作。“重点户都去做了宣传,10日上午,全部人都上来了,台风来之前,两个组都去海边巡逻。”

  “沙埕镇政府工作人员60多人,除老人妇女,40来人都来了。一个人包一个村,去了30多个,只剩下10个,其中6个在镇里值班。”沙埕镇干部张庆喜说,如此一来,在岸边工作的只有4个人,负责巡查。

  在渔船上的人没有被要求上岸。张庆喜说,根据经验,在台风中必须有人在船上,发动机器,让船头对着台风的方向才不会让台风吹倒,也要控制渔船,不让它们互相碰撞。

  而对于渔民来说,价值200多万元的渔船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他们不会轻易离开。

  17级台风以飞机起飞时270公里/小时的速度逼向沙埕前,人们并没有用与之相应的“规格”去接待它,于是当它来了的时候,人们只能不设防地在它的无比威力下挣扎。



闽浙省际收费站被彻底摧毁,收费站完全坍塌。

  最大风力19级

  王瑞斌他们的两艘船在回南风来到几分钟后沉了下去,11个人漂在水中,瞬间看不见了

  10日下午2点,桑美的羽梢从西北方向触到沙埕港:9到10级。它巨大的翅膀越扇越快,风力也越来越大,下午5点的时候,达到15级,狂风伴随着暴雨,在沙埕港中掀起惊涛骇浪。

  此时,曾健雄和王瑞斌他们的铁船还能抵抗得住,而沙埕南镇村郑行军的船已经翻过来了。

  郑行军受雇于表姐夫,他们所在的是一条长23米的木船,他们把船开到巨大的制冰船旁边,以求得到一丝荫蔽。

  狂风,巨浪,暴雨,把马达功率开到最大也听不到它的声音,感觉不到它的力量,一个大浪把木船抛起,然后,船倒了,完全翻转过来,郑行军等7人被压入水下,船舱盖在他们头上。

  “我不知道怎么搞的从船底下出来了,抱了一块木板,漂啊漂漂到岸边喊救命,一艘铁船把我救了上去。”郑行军回忆着当天的事,神情一片恍惚。而同船的其他8人,他的表姐夫,表姐夫的哥哥、两个舅舅、表弟、表妹夫以及2个船员再也没有回来。

  把他救上去的船是南镇村陈善顶的,陈的船上一个船员受伤了,把伤员送上岸后陈善顶回头再把郑行军救上来。“陈善顶的渔船后来也沉了,他没有回来。”郑行军陷入悲伤的沉思中。

  郑行军知道他被救起的时间是傍晚6点,因为他后来知道在17点50分的时候,风突然停了,雨突然停了。

  沙埕港安静下来,云消雾散,天空放亮,显示出诡异的宁静。

  养鱼户苏孝忠没有细想台风是否已经过去,他想着的是他港口中的50个网箱,42万元的投资,多年的积蓄,20万元的借贷,他的奶奶他的母亲还有他4个分别读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孩子,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和其他20多个渔民乘3艘船下海去查看渔排。

  此时桑美的风眼正在沙埕的上空。气象学家说,台风是一个螺旋状的气流,愈接近中心,风速便愈高,但在这个大气旋的中心,从地面到几万米高空是一个直径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圆井状空间,这个空间即是台风风眼。风眼四周是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的云墙,云墙气流旋转很快,隔断外面的空气,因此圆井状的台风眼内反而是死水般的平静,无风,无雨,云散见日。

  风眼迅速移动,更大的风暴在20分钟后来临。

  苏孝忠所乘的船还没有到达渔排就被风掀翻了。

  6点10分,原先的西北风转为东南风,渔民说这叫“回南风”,当地有个谚语说:“台风不叫大,回南才叫大。”

  狂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万物为鱼肉。

  11日下午,在去往沙埕的路上记者看到,高速路旁的广告牌只剩下钢铁支架,有的支架也被大风拧成麻花;而山上竹林成片匍匐着,柔韧遒劲的竹子断了但还连着,电线杆粗的大树只剩下一半突兀地直立,没有被吹弯就拦腰折断。这些是桑美留下的“杰作”。而据沙埕镇的居民说,回南风刚一到,屋顶上的瓦片一下子就被席卷而走,玻璃被击破,房门被击倒,房屋在瑟瑟发抖,空中四处飞旋着杂物。

  风太快,太猛。

  据新华社10日报道,桑美中心瞬间最大风力达19级,而其速度为270公里/小时,是飞机起飞时的速度。

  王瑞斌他们的两艘船在回南风来到几分钟后沉了下去,11个人漂在水中,瞬间看不见了。

  同是三沙的黄明华的船是和另外3条船用绳子连在一起的,回南风到来后绳子被崩断,4条船相互碰撞。船舱进水了,黄明华爬到驾驶舱去拿救生衣,还没拿到救生衣,船只相撞把他震到一条较小的木船上。木船被他们正在倾斜沉没的铁船一压,也沉下去了。

  木船将沉之时,黄明华跳到另一只商船上,从而得救。

  落到水中去的人,其逃生之路更为惊险。

  “水上杂物很多,到处是渔排板、竹竿、浮标、绳子,在水中急速漂动。”王瑞斌说,很多在水中死去的人,正是被木板、竹竿撞伤后才不能逃回来的,之后他在港口中看到的尸体,大都头部受伤,血污满面。

  但也正是水中漂浮的木板、泡沫浮标救了落海人员的命。活着从海里回来的人,几乎都是抱着一块木板划着浮标随波逐流漂到岸边并爬上岸的。
  
  数据的分歧

  受损情况最严重的三沙镇和沙埕镇的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

  王瑞斌他们两条渔船共11人,7个人回来;黄明华的船上7个人,就他1人回来;同村陈玉春的船共10人,5人回来……

  三沙镇三岙村是三沙损失最惨重的。三岙的船主们说,三岙村做过统计:三岙沉没16艘渔船,加上外地雇工共有52人没有回来,雇工都来自三沙附近同属霞浦的其他乡镇。而三沙镇的统计是:沉没的渔船是30多艘,死亡、失踪人数一共是97人。

  南镇村是沙埕镇损失最惨重的,村主任王昌勇说:“本村死亡、失踪54人,外镇雇工12人,共66人。”沙埕镇沙埕集镇上回南风前下海查看渔排的20多人中,死亡、失踪7人,记者没有得到整个沙埕镇的具体数据,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镇干部说,是100多人。

  三沙镇和沙埕镇是沙埕港附近的两个重要渔镇,它们受损情况最严重。仅这两个乡镇的死亡、失踪人数就超过200人。

  前来沙埕港避风的12000多艘渔船,还包括福鼎嵛山、秦屿,霞浦牙城以及浙江苍南等地的渔船。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沙埕镇党委书记陈尔财估算死亡人数在1000人以上,南镇村村主任王昌勇也向本报记者认同了这个说法。

  他们的估算都依据这样的数据:沙埕港沉没的渔船491艘(一说为损毁沉没近千艘),根据身边掌握的数据,一艘渔船保守估计2人出事,则死亡、失踪人数就达到1000人。新华社报道说,福鼎市副市长蔡梅生认为,这种推算并不准确,因为大多数船员已经提前上岸躲避,台风来临时很多渔船上没有人。而政府方面公布的伤亡情况,是在各村镇和搜救队上报死亡、失踪人数的基础上汇总的,比较可靠。

  当地渔民对镇政府所报的数据的不信任,从镇政府第一次通报死亡、失踪人数就开始了。

  8月11日,当地政府发布的数据是“死亡17人,失踪138人”,8月12日晚,桑美已过去两天,镇政府发布的数据是“21人死亡,127人失踪”。这让在沙埕港寻找亲人尸体的渔民家属和当地目击者感到不解和愤慨。沙埕镇政府对此的解释是认识不足,统计滞后,但在台风过后的11日早上,遇难者尸体经潮水漂送到龙安沿岸后,人们看到的尸体至少有50具。

  易际事,浙江苍南霞关人,一条包括他自己一共5人的渔船的船老大,桑美登陆前一天来到沙埕港避风。台风过后,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当天(11日)的尸体到处是,我看到至少五六十具。”12日晚,他对记者说。他的这一说法得到龙安、沙埕渔民的证实。

  而在12日,沙埕镇政府正在统计受灾情况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死亡、失踪人数的统计还没有完成,因为台风过后通信、交通受阻,相关工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南镇村村干部们的精力主要放在搜寻尸体上,他们的电话打不通。

  12日,沙埕镇镇长廖天生表示不便透露死亡、失踪人数数据,因为政府发布的必须是准确的数字,而现在统计工作还没有完成。廖镇长对记者说可以去找福鼎指挥部,“但他们可能也没有数字,因为数据都需要我们乡镇报给他们。”他随即补充说。

  而13日的统计数据为“死亡125,失踪108”;15日的数据则是“死亡202,失踪93”,比11、12日的数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统计的滞后是一个原因,新华社22日报道说,当地政府的信息发布也存在一定问题。另据央视报道,一开始当地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数主要是福鼎籍的人员,外地遇难人员并没有包括在名单内,所以会在死亡人数上出现明显的分歧。



福鼎沙埕镇兴港路,渔民老徐损失了十几万元的网箱鱼,几十个网箱的鱼如今只剩下两小筐。


  寻找亲人

  处处可见嚎啕大哭的妇女,强忍哽咽的男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亲人的尸体

  三沙人曾玉福和陈云父子(曾玉福本姓陈,过继给曾家)在同一条船上,10日下午6点多,回南风突然来到,船已开始倾斜,进水,此时的陈云还在机舱中。曾玉福奋不顾身地要把儿子拉上来,但在剧烈摇晃中,自己也掉进了机舱。

  水从小腿处慢慢升上来,机舱的空间仅有2米。“如果水漫到脖子上,我们就死了。”曾玉福对儿子说。然而水位不断上升,已经到了胸口,死亡向他们逐渐靠近。

  他们所处的机舱一片黑暗,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除了在绝望之中等待,他们什么也不能做。

  水位到达胸口后不再上升,并且慢慢地向下退去。曾玉福想起,这一天是农历十七,晚上11点是潮水水位最高的时候。也正因为此,他知道时间已经是深夜。

  此时,桑美早已过去。回南风从18点10分开始吹,肆虐了2个多小时后,天空中出现几道狰狞的闪电,风真正停了,雨真正停了。按照渔民的经验,打雷闪电出现,表示台风已经过去了。

  潮水退下去后,陈云看到有月光从窗口照进来。“有光!”他叫起来。机舱里面正好有2个灭火器,父子2人用灭火器把窗户砸开,带着腥味的海风微微地吹来,后半夜皎洁的明月静静地看着它眼底下的这场灾难。“活回来了!”曾玉福父子长舒一口气,生还的喜悦让他暂时不会想起生活的沉重。

  此时已是11日凌晨3点多。沙埕镇的人们已经开始寻找还没回家的亲人,苏孝忠的妻子已经哭得没有力气,等到她在11日上午10点多钟的时候看到丈夫安全走回家时,百感交集,又哭了一场。

  11日后,越来越多的外地船只来到沙埕港,于是沙埕镇处处可见嚎啕大哭的妇女,强忍哽咽的男人,他们的丈夫、儿子、兄弟,在台风过后没有消息。

  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亲人的尸体。

  丧生于沙埕港的渔民的尸体,随着潮水被冲到沙埕港靠流江、龙安的岸边,这些地方是家属来往徘徊之地。

  坐在中巴车上的沙埕镇南镇村的杨长言家人,往车窗外看到柳江码头的水里有一具尸体,于是叫停中巴车,冲到码头上,他们认出水里的尸体正是杨长言。一家人,扶着码头的水泥栏,哭声响成一片。没有人去安慰别人,因为他们都已经悲痛欲绝。

  水中的杨长言,脸上有血迹,身体泡在水中的部分发白发肿,露在外面的部分被炙热的阳光晒得乌黑,整个身体随着波浪来回荡漾,有如雕像一般。

  尸体的手臂被一条尼龙绳绷住,绳子的另一端系在码头的栏杆上。岸边的尸体原先是在水里,先来寻找亲人的家属与当地好心人发现后用绳子拖到码头边,以等待家属来认领。

  同样在流江码头,离杨长言尸体不远处,一具尸体仰面浸泡在水中,寻找亲人的家属一拨一拨地来到尸体旁边,停留,查看,然后又走了。

  曾玉福的船上有5个人没有回来,他们只找到1具尸体;黄明华的船上6人没有回来,他们也只找到船长的尸体;南镇村死亡、失踪的66人中,至21日找到21具尸体。

  搜寻尸体,是出事家属、船主的最大心愿,但以其绵薄之力,在偌大的沙埕港,艰辛不言而喻。从三沙去沙埕,需要包车,因为灾难发生,车费比平时贵很多。以前只需要10元的在那几天需要60元,租小船寻找尸体每小时的费用是300元,妇女们在港口里找到亲人的尸体,需要花1500元才能抬上来。

  12日,龙安有了海上搜救沿岸指挥点,并给寻亲人的家属提供矿泉水。同是12日下午,武警部队前来增援打捞尸体,但群众对他们不满意,因为看到海中有尸体他们并不急于打捞,而是说要先报告领导。

  12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到福鼎市的白琳镇考察灾情。

  据龙安当地人称,13日,福鼎市领导在龙安受到遇难者家属的质问。新华社22日报道说,包括书记、市长在内的所有干部都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很多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但是在历史罕见的巨大灾害面前,很多措施失灵。无论保护百姓生命、安置灾民生活,还是稳定群众情绪,地方政府的工作都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灾后伤痕

  桑美毁了一切,包括他的命。这样的故事在福鼎、霞浦沿海一带很多

  报道说,桑美给闽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具体到南镇村,则是铁船沉没17艘,木船沉没44艘,渔排损坏4800个网箱,受损房屋1248户,总共损失1.6亿。

  再具体到王瑞斌,则是10多年的积蓄,30万的高息贷款。对出事雇员的赔偿,要等待政府出台的标准。

  这次台风让很多像王瑞斌这样的船老板倾家荡产。

  据介绍,一条普通的渔船的价格在100万到200万之间,用于灯光围捕的灯光渔船要贵一些,在160万到230万之间。渔船是鱼老板的全部家当,有不少渔船是股份制,由几个人一起投资。在沙埕港里避风的来自闽浙一带的渔船,几百只在17级的桑美台风中沉入海底,船老板的家当夜就付诸流水。他们说,买船的钱还是借高利贷的。他们还要想办法给出事的船员家属一定的赔偿。

  王瑞斌的侄子曾健雄,是三沙三岙村出事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今年22岁,是家中独子。17岁就出海的他经过几年的船员工作有了10万的积蓄。去年出海的时候听船老大说大船出远海能赚钱,于是向8户人家借了40万,与人合股买了一条船,好生活似乎可以期望。

  桑美毁了一切,包括他的命,留下父母在家把眼泪哭干。

  而三岙没有回来的人中,年龄最大的是71岁的叶良生,叶在曾玉福的哥哥陈玉春的船上烧饭干杂活。而与他同船的陈玉春的女婿也没有回来。

  南镇村的陈国英哭得已经没有力气,但她还是继续在沙埕港沿岸寻找儿子阿友的尸体。台风桑美登陆时,阿友在沙埕港的渔船上避风,台风过后,阿友没有消息,陈国英一家的最大愿望,是找回他的尸体。

  阿友今年27岁,去年结婚的他刚当上父亲几个月,而他的父亲5年前因病去世,家里面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哥哥。在海边生活的人以海为生,这个家庭,50多岁的母亲,残疾的哥哥,阿友的妻儿,都需要在渔船上给船老板打工的阿友一个人来承担。

  家中的顶梁柱倒塌了,留下年迈的母亲,残疾的哥哥和孤儿寡母,这个家庭今后如何继续下去,陈国英一家惟有哀叹和哭泣。

  这样的故事在福鼎、霞浦沿海一带很多,向着沙埕港哭泣的妇女们的身后,是一个个遭受灾难性的打击的家庭。

  若干年后,经历过这次灾难的人们又将向后辈讲述2006年8月10日的这次大台风,以及这次台风中遍布闽东浙南的种种,就像8月10日之前老人们讲述1958年的那次大风一样。桑美,沙埕港,又将成为这一带渔民们一个不远的故事,一个共同的畏惧,成为他们的一个生存语境。
  
  8月19日,三沙镇没有受到损害的渔船又要出海了。出海前,渔船放了很多烟花。

  陈玉春5岁的外孙女,说着“我爸爸死了,我爸爸死了”的时候闪烁着大眼睛。她还不知道“死亡”的含义,看着外面燃放的烟花,她欢快地向着码头跑去。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丫丫
发表 2006-08-26 03:58
链接: #2


看鸟去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4016
注册: 2003-06-03
编号: 32
难过!!! em01.gif ~~91年时在三都周围的海岛培训,也包括沙埕,后来因计划改变没去成,那里有不少的海军战友~~~但愿他们平安无事~~~~~


--------------------
童年的时光悄悄地流过,难忘那光着脚丫在田野里跑的日子----------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6-08-26 04:54
链接: #3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2004年5月13-15日让我们一行难于忘怀的沙埕和台山列岛,记得去年见到油麻菜,我问他:福建海岸行最难忘的地方?他说台山行。我想和我同去的人也一样感受,无法忘怀的台山列岛,竟然遭受大自然如此摧残。至今没有台山列岛任何消息,19级台风对于那里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现在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那一定是沙埕和台山列岛。

沙埕港四面环山是个天然良港,也才会有上万的船只把希望都留在那里
附加图片
上传的图片
EXIF: 1/79, F3.1, 0/10EV, ISO100, 8mm, @ 0000:00:00 00:00:00, E990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6-08-26 04:57
链接: #4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从山上俯瞰沙埕,多想油麻菜能再次登顶再次录下这苍凉世界
附加图片
上传的图片
EXIF: 1/120, F3.5, 0/10EV, ISO100, 8mm, @ 0000:00:00 00:00:00, E990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6-08-26 04:59
链接: #5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沙埕港的龙头美丽的南镇村
附加图片
上传的图片
EXIF: 1/165, F4.9, 0/10EV, ISO100, 8mm, @ 0000:00:00 00:00:00, E990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6-08-26 05:02
链接: #6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祖先从永春迁至沙埕的林老伯用变了调的闽南话跟我和拓比介绍沙埕的历史,不知道是否安然无恙?
附加图片
上传的图片
EXIF: 1/108, F3.5, 0/10EV, ISO100, 8mm, @ 0000:00:00 00:00:00, E990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6-08-26 05:03
链接: #7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经受了19级台风的台山岛,是否依然如故?
附加图片
上传的图片
EXIF: 1/14, F2.5, 0/10EV, ISO100, 8mm, @ 0000:00:00 00:00:00, E990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蓝色
发表 2006-08-26 07:10
链接: #8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3731
注册: 2003-06-03
编号: 31
!!!![SIZE=14]


灾情发生时
曾经想过奔赴到现场
但一直被官方的数据误导

后来一直在后悔没去
应该记录下一些东西的.........


--------------------
观鸟就是观环境 看鸟也是看自己

tel :8804110
13328763110(电脑开机不上网才打得通)
mail:lan8804110#163.com
QQ:342883679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蓝色
发表 2006-08-26 07:34
链接: #9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3731
注册: 2003-06-03
编号: 31
“悲伤笼罩沙埕港”后传:渔民李传霖

2006-08-25 12:29:4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张兆宜


  
  他不安地依着房门,说———“我就像鱼儿离了水,快被晒干了”。他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做个渔民?”
  
  
  
  过去37年,李传霖一直在海上飘摇。而现在,他彻底回到了陆地———桑美毁掉了他所有的家当,大半辈子的心血,他从海里得到的一切,又重新回到了海里。

  50出头的李传霖是个渔民———这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他们从来不属于陆地。李传霖的全部家当,都紧紧地系于飘摇在海面的渔排———扎紧的木头上是他们的房屋,底下网箱里的鱼儿是他们的命根。过去10年,每年三次台风,战战兢兢,但都没有让李传霖回到陆地。而这次,“115口网箱,65万元的投入,全部葬身大海。”

  现在,李传霖不仅一无所有,还负债40万。一家四口暂时安顿在亲戚家腾出来的一个房间里。他不安的依着房门,说———“我就像鱼儿离了水,快被晒干了”。他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做个渔民?”

  但至少,与他的同乡———福建福鼎市沙埕港的众多渔民———相比,李传霖要幸运得多,大海留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庭。现在的沙埕,这个“漂在海上的渔村”已经成为过去的风景,不再有延绵数平方公里的海上渔排,罗列的网箱,林立的房屋。

  这几天,李传霖和同伴,不约而同地天天往政府部门跑,希望政府能够安排一些专项的贷款资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他们认为,这是目前能想到的惟一的办法。
  
  风口浪尖上的捕食

  在许多渔民眼中,李传霖已经算是一个能人了———16岁开始下海捕鱼,一身好本领,在集体化时期,他曾担任过村里的渔业队长。

  这样的经历并没有给李传霖带来太多骄傲,尽管事隔多年,他仍忍不住长吁短叹出海捕鱼更多的是危险。

  这样的日子是如此脆弱———甚至一个小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最不幸的结果。

  福鼎一带的渔民,定置张网、灯光渔船诱捕和拖罾捕鱼是主要的捕鱼方式。在海上,渔船的灯光必须彻夜长明,一旦船灯被大风刮破或老化烧毁,或者电瓶没电,就随时有被其他船只撞毁的危险。“一到晚上,我们最担心船灯不亮了,时时都要查看,每天都无法睡一个安稳觉。”而事实上,因为船灯不亮,每年都有发生船毁人亡事故。

  平日里,李传霖的捕捞没有昼夜之分。“每6个小时必须捕捞一次,因为24小时有4次潮水,都是捕鱼的时机。”

  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产队解散后,李传霖开始自己到近海捕捞,个体的渔民生活给了他这样一个老手最初的幸福生活。

  但没过多少年,鱼儿们已经不在近海游弋,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污染等原因,“近海的鱼一年比一年少了”,资源开始衰竭,加之柴油等物资价格在短短几年内翻倍上涨,渔民的收入已大不如从前。

  李传霖不得不把船驶得更远。但他很快发现,来外海捕鱼的人各地都有,竞争日趋激烈。“这几年,海里的鱼越来越少,船也开得越来越远,出海的周期也就越来越长了。”

  这意味着成本上升,效益降低,更意味着长年累月在风口浪尖上作业的渔船和渔民危险性的提高。更吃不消的是,一艘渔船少则几万元,多则一两百万元。“在福鼎,从事捕捞的渔民,购买渔船基本都要借债,很多渔船都是合股经营的。”李传霖说,大部分渔船均负债经营。他曾与人合股经营一条运输船,但由于获益不理想被迫放弃。

  不仅如此,任何一次出海都可能颗粒无收———一艘投资150万元的灯光诱捕渔船,开到外海捕捞,途中两天两夜,半个月捕捞期耗费柴油7万元。“运气不好时还要亏损。”

  “个体捕捞要发家致富基本很难,早期虽然海里鱼多,但市场需求不大,价格也较低,渔民只是略有盈余,倒是鱼贩子赚的更多。”李传霖说,“现在有些渔民一年到头,也就收入三五万元,扣除家庭开支和船只折旧,所剩无几。”

  “渔民中也有比较有钱的,他们主要是在渔业资源还很丰富的时候,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加上能够筹措到一定的资金,购置数量较多或设备先进的渔船,完全雇人作业,现在已经是老板了,但这种单纯靠捕鱼发家致富的渔民极为少数。”

  李传霖没能成为极为少数中的一员———他无法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购置设备,“海洋捕捞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没有关系不可能从银行贷到款。”
  
  漂浮的渔排

  1996年开始,李传霖不再捕鱼,开始从事渔排网箱养殖———鱼儿就在箱里,不用捕捞只用培育。活动的区域就在近海的渔排上,不用远航,看起来,这样的生活要悠闲得多。

  但要照顾好鱼儿并不容易———相比于捕鱼,网箱养鱼是一门需要从头学的手艺。黄瓜鱼、黑鲷、鲈鱼和红武鱼,它们是市场的宠儿,比人还娇贵。

  这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养殖周期从半年到两三年不等,任何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损失惨重———有的养殖户仅仅是养殖密度过大,鱼儿便在夏季高温中害病,大面积死亡。而不可预知的“鱼病和赤潮,也能造成鱼儿全部死亡”。这样的风险,让很多渔民宁可出海捕捞,也不敢投资养殖。

  李传霖说,“正常情况下,海上养殖的利润有20%左右,如果投养了当年市场紧缺的鱼类,获利更高。”如果品种不对路,养殖户就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而选择哪些养殖种类,和市场还有天气赌博,很多时候靠的都是运气。

  每天凌晨3时,李传霖开始投饵料喂鱼,伴随日出直到早上8时。吃完早餐,购买好饵料,下午3时又要再次投料,直到晚上8时结束。其余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卖鱼,李传霖忧心大海的每一个暗流,要经常检查网箱倾斜情况,检查网箱绳子有无拉断,沉子有无移位,网箱的更新修补、鱼病的防治、网箱内的漂浮杂物的清理,没有一刻不忙碌。甚至,为了保持鱼的天然体色,每一个烈日,他还要想着在网箱上加盖遮阳布。

  第一年,李传霖与人合股发展了30口网箱,一口网箱一年最低投入3000元,他赚了2万元。“感觉比捕捞轻松,风险也减少了,至少人身感到安全多了。”

  李传霖说,他逐年扩大规模,10年下来赚了40万元。他足够幸运———海上养殖户只有三分之一赚钱,另外三分之一持平,余下的三分之一亏损。

  “主要是最初的几年赚钱。这两年鱼价下跌,市场疲软,养鱼已由起初的赢利到了现在的保本经营、微利经营。”
  
  老天之外的保障

  从出海捕捞到渔排网箱养殖,没有变的是靠天吃饭的命运。

  “每次台风都有或多或少的损失,但从来没有过全军覆没。”李传霖喟叹,经验最丰富的渔民也无法想象“桑美”带来的灭顶之灾,“我的养殖规模在沙埕港算是中等水平,这里养殖户的规模在10多口至400多口网箱,想不到一次台风就可以将我们的希望打得粉碎。”

  “115口网箱,65万元的投入,全部葬身大海。”如今,李传霖不久前在福鼎城关刚买,还来不及装修的房子,现在“必须卖了还债”。

  李传霖为此日夜心神不宁,“渔排网箱养殖都是小鱼到成鱼循环养殖,逐年转箱,卖鱼的钱不是归还借来的周转资金,就是再投入到养殖中,从事养殖很少有存钱的时候。”

  “渔民整天与变幻难测的大海打交道,都是靠天吃饭,保险公司又不办理海上养殖业的财产保险,谁来给我们提供保障?”李传霖说,“我们的所有损失,只能由自己承担。”

  “渔民因灾返贫的现象,年年都有。”李传霖说,“往年受灾,政府也会发放一些救灾款,今年灾害最大,我们渔排网箱全部被毁的养殖户,到现在为止,每户发800元。”

  针对渔船捕捞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保障,商业保险却只采取对渔船实行“保大不保小、保钢不保木、保远不保近”的做法,不仅渔民个人或合股的大部分中小型渔船被拒之门外,而且由于参保和理赔的手续复杂,在遭受意外灾害后大多得不到及时补偿,渔民只好放弃参保。

  李传霖所在的沙埕镇岙腰渔村,1400人中,已经有400多人搬迁并转型投入其他行业,“剩下的不是正在想办法,就是听天由命”。


--------------------
观鸟就是观环境 看鸟也是看自己

tel :8804110
13328763110(电脑开机不上网才打得通)
mail:lan8804110#163.com
QQ:342883679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captain
发表 2006-08-26 08:23
链接: #10


新手上路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287
注册: 2004-11-15
编号: 608
阅!...悲切!!!.....................


--------------------
一本圣经,一本航海指南,教人们走正道......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候鸟
发表 2006-08-26 09:11
链接: #11


普通会员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970
注册: 2004-10-17
编号: 545
引用 (captain @ 2006-08-26 00:23 )
阅!...悲切!!!.....................
*



刚开始,也曾一度抱着强烈的义愤,也曾在某门户网社区发过相关的文字~`可惜的是,没过多长时间,因网站技术故障该“热帖”数据丢失(当天回帖已达数页~),渐渐的听从网友劝告:罗嗦不要太多,不要象那个“老福建”~` em01.gif 遂死心不再去“关心”了```同样的遭遇-本人在某网站的拨客被黑了~~````玩完了(因为,本人有亲戚在当地,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并不难~其中举有当局不作为的证据证词证人等等~不说了)总之,一个字:黑哦!这里借用咱省里一位“名记”的话说:虽然,咱的父母长得丑,但咱还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子不嫌母丑嘛~嘿嘿


--------------------
生命就在于折腾~
--鸟会最外行-就是我的专长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老鸟
发表 2006-09-18 19:51
链接: #12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13
注册: 2006-02-21
编号: 1179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07/16289962587s.shtml

新华社记者就桑美报道舌战福建官方媒体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6-09-18 20:30
链接: #13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心系台山列岛,那19级台风肆虐过的孤岛不知如何了。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小小隼
发表 2006-09-18 20:53
链接: #14


资深菜鸟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2033
注册: 2004-09-25
编号: 526
悲!因天悲,为人悲!


--------------------
点滴关爱我的大自然母亲!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蓝色
发表 2006-09-18 21:35
链接: #15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3731
注册: 2003-06-03
编号: 31
福建记者赴桑美灾区采访 称与其他媒体所见不同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6:59 海峡都市报

  福建日报采访组

  近日,在某个网站见到一篇有关福建防抗“桑美”台风的署名文章:《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桑美”台风报道一线采访手记》。此文记者自称深入灾区一线,然而文中所述,与我们的见闻,却又相去甚远。







  同是深入灾区 同是记者见闻

  超强台风“桑美”登陆后的第二天上午,福建日报立即组织采访组,奔赴宁德重灾区,采访报道各地抗台救灾的情况。

  作为采访组成员,我们于当天下午抵达宁德市区后,立即采访宁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了解宁德受灾的总体情况。当天晚上8点多,又来到指挥部了解灾情及抗灾的最新动态,并定下采访行程。

  12日,我们赶赴受灾最为严重的福鼎市,了解基本情况后,中午即赶到沙埕港。

  13日,我们赶到柘荣,深入黄柏乡沙坑里新村和城郊乡湄洋村。

  13日傍晚我们赶到福安,采访了受损较为严重的电机厂,了解了该市受灾抗灾的总体情况。第二天上午又到溪柄镇扆山村。

  14日近中午我们赶到寿宁,当天下午到达该县受灾最严重的托溪乡。

  15日中午我们又赶到霞浦……

  那么,相对这一篇署名文章(以下简称“手记”),我们的见闻又是什么呢?

  其一,关于13日中午在沙埕镇海面上看到十多具漂浮的遇难者遗体。

  “手记”说:“8月13日中午,我们抵达福鼎沙埕镇,当汽车沿着港口旁的公路行驶时,司机突然叫了起来:‘水里是什么东西?’下车一看,我们大吃一惊:这竟然是一具浮尸!随后,在海面上,我们又看见了十多具漂浮的遇难者的遗体。”

  其实,我们在“手记”记者等人抵达沙埕镇的前一天,即8月12日14时许,就踏上了从沙埕镇政府所在地到南镇村的渡船。但是,我们并没有见到海上浮尸。

  记得隔海相望的两个港口间航程大约有10余分钟。船刚开动转了个弯,破损的渔排浮标、木板就映入眼帘。南镇村港口里几十艘大小不一的渔船搁浅在了海滩上的淤泥里,相互的撞击让这些渔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损。淤泥外的海面上,不少村民忙着打捞物品和垂钓从渔排跑出的鱼。依旧泛黄的内海面并不宽阔,渡船频繁往来。

  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后,我们从南镇村乘船返回。夕阳下的海面阳光依然灼人,为了抓紧时间,渡船加快了速度,激起的海水打在我们的衣服上,随行摄影记者放在甲板上的镜头也沾上了水珠。

  “手记”记者等人看到的十几具尸体是否属实?我们想,这有可能。因为沙埕港的确死了人。但是,凡海边生长的人都知道,沉海死了的人,尸体不会马上浮出水面,因为人体的比重重于海水,一定要等到死者胃中的食物发酵胀气,尸体的比重轻于海水后,才能浮出,这往往需要几天时间。而且,能否遇见浮尸,还得看潮汐涨落,海水流向。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看了“手记”,以为沙埕港有满海的浮尸,过了四天还没人打捞,那就错了。

  其二,关于对当地救援工作的意见。

  “手记”说:当听说我们是记者,大批群众围了上来,陈述对当地救援工作的意见,原来,他们失踪的亲属大多还没有找到。某渔民说,灾后第一天,灾区连医疗人员都找不到,也没有人组织打捞尸体。

  实际上,台风“桑美”余威尚存,沙埕镇就开展了海上搜救工作。

  12日下午,我们在沙埕镇政府采访沙埕镇党委副书记蔡建卫时了解到,“桑美”袭击当晚9点多,风力刚减弱,沙埕港内还是波汹浪涌,沙埕镇就按预案启动海上搜救。宁德市委常委、福鼎市委书记唐颐,沙埕镇党委书记陈尔才、副书记蔡建卫率干部民兵身着雨衣,手握电筒,分乘几条小船摸黑冒险出海,呼喊着“有—没—有—人!有—没—有—人!”展开搜救,当晚共救回落水的船员渔民11人,而对岸的龙安开发区领导也启动搜救预案,率干部民兵出海搜救,救回了落水的船员渔民5人。因为风浪太大,加上海上漂浮的渔网对搜救船造成极大威胁,搜救持续到晚上12点多停止。回到岸上,由于通信中断,唐颐手写一封信,交代镇干部连夜送给宁德海事局驻沙埕办事处负责人,要求对方做好海事搜救的准备工作。几个小时后,11日早晨5点多,福鼎市、沙埕镇干部们顾不上疲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搜救工作。

  台风刚过,省防汛指挥部和宁德市委、市政府协调武警某部、宁德武警支队、驻福鼎部队、边防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官兵、宁德市有关县市技术人员和车辆等,协助开展海上搜救工作。

  12日上午和晚上,宁德市委、市政府,福鼎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会议,再次部署海上搜救工作。福鼎市成立三个工作组,组织300多人的搜救队伍,出动船只17艘,加大海上搜救力度;设立卫生、医疗、消毒服务站,免费为群众提供药品,所有搜寻、处置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

  13日,宁德市又专门成立沙埕海上搜救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协助福鼎市加快搜寻失踪人员、打捞尸体和沉船。

  由60余艘大小船只、600余人组成的搜救队伍从11日起日夜不间断地坚守在海上,开展搜救工作。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抢修迅速推进,电力部门先后从全省各地调集362支抢修队伍、2000多人,携带抢修设备、车辆,赶赴宁德灾区;通信部门从全省各地增调550人和抢修物资、设备,组成10余支抢险队伍,分赴宁德各县(市、区);城建、供水部门也积极组织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经过努力抢修,至14日,灾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恢复正常。

  而在“手记”中,只字未提省地县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面对灾害奋勇抗争的事迹,只字未提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险救灾的事迹。

  相对“手记”记者的见闻,我们除了看到灾情严重,看到灾区群众受苦外,还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是一种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是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坚决与自然灾害抗争到底的顽强力量:

  在沙埕港,我们看到沿街的门窗玻璃被台风击碎了,有的店面铁制卷帘门也被毁坏了,镇政府办公楼一片狼藉,门窗几无,有的办公室积水达十几厘米。而干部们两眼通红,声音沙哑,满身汗气味地忙着,码头上人来人往,有的在运送米面,有的驾船搜寻失踪人员。虽然大灾刚过,但我们感到村里的日常生活正在迅速恢复,除了各家各户都在加紧修补房屋外,杂货店、饮食店也都正常营业。在村支部,两眼通红的村支书王孙明告诉我们,7000多人的南镇村几乎家家受灾,从挨家挨户统计失踪人口,到发放救灾物资,再到组织恢复供水、电,村里仅有的7个村干部筋疲力尽。王孙明说,当前他们一是稳定村民情绪,二是尽快恢复村里的生活、生产秩序,新买的水管已经到了村里的码头,正与自来水公司配合全力铺设,相信几天内就能恢复供水。

  在柘荣,我们看到,黄柏乡沙坑里新村由于突发山洪、泥石流,该村10幢土木结构的房子,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好在乡村干部及时转移群众,无人员伤亡。我们还看到,从其他地方调集过来的电力部门的有关人员,正在修建电线,市区已于12日晚通电,各乡镇正陆续通电。

  在福安,我们看到,街道干净整洁,看上去不像是被水淹过的。我们又去看了福安的溪柄镇扆山村,这里种植的水稻与葡萄受“桑美”袭击,损失严重,但没人因灾死亡。村民情绪稳定,正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洗稻苗,喷洒农药,加固葡萄架。

  在寿宁,我们看到,该县受灾最为严重的托溪乡,街巷道路全被泥沙、砖块、木头和倒下的土墙塞满了。除了山坡上的几幢水泥房子外,全村几乎见不着一幢完整的房子。然而,灾情发生后,县里挂点托溪乡的干部与乡村干部一起,迅速转移安置群众。受灾最重的洋尾村500多灾民,被及时安置在山坡上的乡中学。乡里还在中学设立了10个灾民免费就餐点。通向村外的道路很快就修好,运送救灾物品的车辆进村了,受灾群众领到了生活急需的大米、现金、被子、衣物,大型推土机也开进来了,清淤排险拆迁工程队已进场全面开工……

  如何反映灾情以及福建的防抗救灾工作?

  “手记”说,灾区群众要求媒体讲“真话”。的确,不讲真话,如何了解真相?不了解真相,又如何认同真理?然而,是真理,就拒绝情绪化,就拒绝以偏概全,真理总是客观公正的。

  那么,如何客观公正地反映“桑美”的灾情以及福建的防抗救灾工作?

  对福建来说,“桑美”实在是近代史以来最大的一场自然灾害。这个超强台风,说是在闽浙交界处登陆,实则一登陆即转身直扑福建,在福建境内肆虐竟长达12小时!

  它的风力特别大: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力17级(风速60米/秒),登陆后最大风速值达75.8米/秒。登陆前后,福鼎市连续3小时阵风风速超过40米/秒。

  它的降雨特别集中:登陆前后,宁德部分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其中柘荣鸳鸯头320毫米、福鼎管阳314毫米、柘荣青岚293毫米。

  它的气压特别低: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20百帕,是建国以来登陆大陆的台风中气压最低的。强大的风力产生巨大的压力,17级(60米/秒)风力产生的风压达到了225千克/平方米,内外巨大的压力差,对建筑物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谁能想象:吊扇扇叶会变成垂直向下,厚重的铁皮屋顶被扭成麻花,合抱粗的水泥柱子能断成几截!

  谁能想象:田里的蘑菇房、鸭棚,或倒塌成一堆乱木,或只剩下几根孤零零的空架。海面上原本井然排列的渔排,只剩下一些碎木板漂浮着!

  谁能想象沙埕镇财政所干部郑祖銮的经历:“那雨打在身上就像触电一样,一个大浪掀来,附近一艘300吨的铁壳船就不见了,周围100多艘回港避风的渔船撞击在一起,摇摇欲沉。”

  如此超强度的台风,近年来只有2005年重创美国南部地区的“卡特里娜”可以匹敌。而据有关资料统计,“卡特里娜”登陆时近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59米/秒,比“桑美”小1米/秒;气压923百帕,比“桑美”高3百帕,在日降雨量方面,“桑美”比“卡特里娜”多15倍以上!

  那么,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福建究竟有没有作为?

  8月12日,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专程赴灾情最重的福鼎市,实地察看灾情后,留下了四个“确实”的印象:一是这次台风确实来势猛,强度大;二是这次台风确实危害重,损失大;三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防灾减灾、避险保安过程中确实抓得好,力度大;四是今后的救灾重建工作确实任务重,难度大。

  福建防灾抗灾工作的事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桑美”生成后,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省委副书记梁绮萍多次亲临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各地落实责任,强化防御准备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德章始终坐镇指挥部,并四次召开会商会。

  省防汛指挥部两次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发出16份明传电报、31份汛情快报,指挥部署全省防强台风工作,同时,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全面防御“桑美”;全省9个设区市紧急动员,确保防抗台风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乡村、社区。

  截至9日12时,全省各类出海渔船、商船、工程船等35627艘船只全部回港避风。至9日20时,海上船只和渔排上的26.5万人转移上岸。至10日12时,全省共转移危险区域人员62万余人,其中,福鼎市先后接纳各地避风船只12000多艘,全市2727艘船只按时回港,7万口网箱、渔排上的7283人全部提前撤离。全市100多处地质灾害点的1223户5320人也在台风登陆前全部撤离。市直机关组织10支、500多人的抢险队伍,各乡镇、村组织43支5483人的应急抢险小组,驻福鼎海军、海警、边防、消防、公安、武装部,也派出200多名官兵和干警,分赴各乡镇协助开展防灾抗灾工作。

  “桑美”过后的第一时间,省委书记卢展工三赴福鼎,省长黄小晶、省委副书记梁绮萍,副省长刘德章、陈芸和叶双瑜等也先后赶赴宁德指导救灾工作,并亲临沙埕港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

  省政府救灾工作组赶赴福鼎灾区指导救灾。省民政厅组织四个工作组紧急赶赴宁德、南平等地,协助当地开展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这次灾害,人员伤亡比较集中在沙埕港。

  有人问:那些渔民既然已经提前将渔船靠泊在避风港,为何不索性上岸,还要待在渔船上呢?

  原来,根据《福建省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第五章“渔业船舶安全作业与救助”第三十三条规定:渔业船舶航行、作业和停泊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和值班制度。而按照《渔轮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与船员职责》(中国海洋渔业总公司)第二章“防台、海损和救助”第一节“防台守则”第六条:在台风袭击中,必须健全值班制度,加强值班人员,船长应亲临各岗位督促检查,密切注意锚链受力情况及船位变化,要防止走锚或断链。有走锚风险时,应开车配合顶风,以减少锚及锚链受力,并尽量避免横向受风,力争不要走锚。注意本船及他船动向,防止碰撞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定》第二章“停泊”第十四条:船舶在港内停泊,必须留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操纵的船员值班,遇有台风警报等紧急情况,全体船员必须立即回船采取防范、应急等措施。

  其实,就渔民上岸问题,省防汛指挥部于8月9日连续发出两份内部明电,要求把渔排和海上船只上的人员安全转移上岸。海洋与渔业局也多次通知宁德、福州沿海一带所有进港避风的大马力渔船改变过去留人在船开机顶风的习惯,把船上人员撤离上岸,然而,还是有不少渔民按照习惯留在了船上。

  沙埕港是天然良港,台风登陆当天有一万多艘渔船进港避风,而且所有渔船也严格按照国家船舶操作规程实行值班制度,可面对超强台风的正面袭击,依然造成900余艘船只沉没,大量人员伤亡。

  这就是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

  这就是我国台风强度重新分级后登陆的第一个超强台风!

  天灾也是对新闻媒体的考验

  历史罕见的超强台风“桑美”给福鼎等地造成巨大的灾难。这不可抗拒的天灾,既是对受灾地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极大考验,也是对新闻媒体宣传工作的巨大考验。

  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行动。台风登陆后,福鼎受到了重创,路、水、电设施全部被毁,通信线路中断,电脑、传真机都无法使用。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当地报道组的通讯员秉承良好的职业操守,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报道灾区现场情况。有的甚至通过电话和手机,用口述的方式向编辑部传稿,夜班编辑用笔一字字地记录下来,及时报道灾情。一些媒体在台风登陆前就派出大批记者,奔赴宁德,反映地方干部群众如何落实防抗台风预案的一系列措施。

  在此后的几天中,这些新闻媒体记者深入灾区第一线,连续报道当地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一道抗灾救灾、灾后搜救与安置等可歌可泣的情况,既展现灾区人民抗灾救灾的动人场景,又颂扬抗灾救灾的英雄事迹,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重建家园的信心,也在全社会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媒体正面的、负责任的报道,对于受灾地区干部群众是极大的心灵抚慰,有利于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灾区的安定稳定,从而形成合力,做好抗灾救灾工作,让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下,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建好家园。

  面对不可抗拒的天灾,新闻媒体更应负起责任,担起道义,更应清醒理智地面对灾情,全面辩证地分析,实事求是地反映。这就需要自觉地恪守新闻纪律,坚守新闻报道的职业品格,多做全面深入的正面报道,多鼓劲,多一份理解之心,多一分关爱之情。 作者:佚名


--------------------
观鸟就是观环境 看鸟也是看自己

tel :8804110
13328763110(电脑开机不上网才打得通)
mail:lan8804110#163.com
QQ:342883679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蓝色
发表 2006-09-18 21:43
链接: #16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3731
注册: 2003-06-03
编号: 31
桑美之灾拷问媒体良心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23:01 东南新闻网

  作者:秋枫

  第8号强台风“桑美”在闽浙交界沿海登陆,重创闽东。人力无法抵御的天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无疑是惨重的,也给灾区人民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灾难发生后,我们的舆论,有些还是主流媒体,包括外省的新闻记者到受灾地区,对灾区群众互帮互助的动人情景、对解放军武警官兵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对当地党委政府






组织重建家园的积极作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道听途说,做了许多不实的报道,互联网上也大肆炒作,严重干扰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让灾区干部群众雪上加霜。

  福鼎沙埕镇龙安村是“桑美”台风的重灾区,当地群众反映,台风刚刚过去,在短短三、四天时间里,就有省内省外、中央地方多批媒体、几十人次来到这里,有的还是由社长带队,有组织地到龙安进行跨区域采访。这其中有些记者不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道听途说,一味夸大灾情,编造耸人听闻的细节,发表了大量严重失实的新闻报道和内参。群众说,这些记者明明看到政府的救灾点免费发放矿泉水和方便面,却在报道中说政府不管灾民死活,灾民没有水喝、没有饭吃;明明看到解放军武警官兵在积极进行搜救和打捞工作,却在报道中说搜救和打捞工作都是由遇难者家属自发组织的,政府没有任何作为。武警8710部队的年轻战士,在烈日下进行打捞工作,手都被海水浸泡得脱了皮,他们看到这些不实的报道,伤心难过极了,他们说:“我们在这里流血流汗,这些记者为什么看不见呢?他们写这些不负责任的报道,用意何在,良心何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主流媒体更要注意其言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在基本新闻事实都没有弄清的情况下,就大肆渲染、大加炒作,不但会使自己成为灾后自救重建工作的麻烦制造者,也必须丧失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台风已经过去,但不实报道给灾区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时半会难以消除。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操守?新闻媒体应该有什么样的纪律规范?“桑美”风灾中不该发生的一切,挎问着媒体的良心。


--------------------
观鸟就是观环境 看鸟也是看自己

tel :8804110
13328763110(电脑开机不上网才打得通)
mail:lan8804110#163.com
QQ:342883679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老鸟
发表 2006-09-18 21:48
链接: #17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13
注册: 2006-02-21
编号: 1179
亦菲:桑美报道该拷问媒体良心还是官员私心?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8:14 南方网

   亦 菲

  第8号强台风“桑美”在闽浙交界登陆,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更是重灾区。而伴随着灾难的有关报道,引发了媒体之间一场尖锐争论。8月20日,东南新闻网刊登署名作者“秋枫”的一篇时评《桑美天灾拷问媒体良心》(以下简称《拷问》)就是诘问诸多主流媒体的一篇代表作。

  《拷问》云:我们的舆论,有些还是主流媒体,包括外省的新闻记者到受灾地区,对






灾区群众互帮互助的动人情景、对解放军武警官兵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对当地党委政府组织重建家园的积极作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却道听途说,做了许多不实报道,互联网上也大肆炒作,严重干扰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让灾区干部群众雪上加霜。《拷问》还指,某些媒体已成为“灾后自救重建工作的麻烦制造者”,并诘问媒体“良心何在”?此评论表露情绪之激烈,使用指责词语之尖锐,给媒体戴上“麻烦制造者”帽子之严重做法也属罕见。

  笔者未仔细了解各路媒体报道福鼎沙埕灾情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身体力行到沙埕作一番调查,对东南新闻网与中央、外省多家媒体之间的“文字之仗”不敢妄加评判。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相信,这么大的灾情,这么多媒体难免有些灾害具体数字弄不准,难免有些记者采访不到家。身为媒体从业人员,弄清事实,准确报道应是责无旁贷。假若媒体在报道沙埕镇灾情与事实有出入的话,也应该及时更正道歉,给公众一个清晰的事实真相。

  但是,把包括中央级主流媒体在内的媒体说成“麻烦制造者”,笔者不敢苟同。由此,向媒体诘问“良心”似乎也很不应该。一个问题也不言而喻,沙埕灾情为何会出现如此反差的数字,不也是反映了地方政府发布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之误吗?假若在灾害之前、中、后,地方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灾情信息,恐怕这类不实报道现象也会减少或避免。其实,《拷问》一文所指责的“不实报道”恐怕也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笔者见到在众多媒体中,沙埕镇民众反映的情况就与某些官方报道不一样。比如,就在《拷问》刊出后的次日,即8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发出关于福鼎灾情比较客观的“现场直击”。央视概括当地灾情后云:福鼎市地方政府在这次台风中采取了很多措施,应该说,这些努力已经有效减轻台风的破坏程度。但这次台风也暴露了我们海上救援机制的一些不足。比如,我们没有有效的手段把台风来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渔民,这至少暴露我们在技术上的落后;再比如,渔船进港后,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渔民及时转移到岸上,这又暴露我们人力物力动员能力的不足;灾难发生后,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这也暴露我们救援力量的薄弱。另外,当灾难到来的时候,很多人为了保渔船,冒险留在船上,事实证明,也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很明显,一个“桑美”惨灾,已将福鼎方面的不足包括部分渔民的麻痹暴露无遗,福鼎市方面确也需正视主观方面的不足失误。只有认识不足,正视失误,才能真正吸取教训,加以纠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假若知错不认错,反而抓住媒体某些数字出入大动干戈迁怒媒体,这不但于事无益,反而引发民众的不满,降低地方官员在民众中的威信。

  “桑美”惨灾,人们是不愿见到的。媒体之所以关心福鼎沙埕,并非专门去揭发当地官员的“阴私”,而是欲通过正视灾情,准确报道灾情,为国家救灾提供依据,为当地干部群众今后防灾提供思路,更为地方政府“补牢”提供借鉴。这样,媒体的出发点与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应是一致的。一个立志于以人为本的地方政府,面对媒体对工作中的批评,何须火冒三丈发出诘问?

  其实,在诘问背后,更给人们一种某些地方官不愿“曝丑”的感觉。不愿“曝丑”动机是想保持良好形象。“不愿曝丑”也就是想“捂丑”,把一切问题都推于无法抗拒的自然之灾。“不愿曝丑”动机也会重走封锁消息的老路。其实,信息年代,灾情是隐瞒不了的,故意隐瞒只会加重行政成本,加大公众的疑虑,拉大地方官员与民众的距离。因此,封锁灾情消息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事实证明,谁捂灾谁会倒霉。前些年的广西南丹矿难就是一例。因此,当媒体对灾区提出批评之言时,作为地方官,似乎更需进行冷静思考,更需一种博大胸襟。在这方面,可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以为告诫: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蓝色
发表 2006-09-18 21:55
链接: #18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3731
注册: 2003-06-03
编号: 31
福建省委书记批评有媒体对台风灾情报道不实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00:00 福建日报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宁德人民奋起自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报讯 (记者 林艳) 8月17日至18日,在宁德市救灾重建的关键时刻,省委书记卢展工再次前往受“桑美”台风重创的福鼎沙埕,指导救灾重建工作,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转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灾区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勉励广大干部牢记嘱托,坚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发扬连续作战、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做到生产和生活有序,重建和发展同步,保障和安置协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推进发展,为全局、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8月17日15时50分,卢展工的身影出现在福鼎市沙埕镇。中午,他刚刚开完省委常委会,顾不上吃午饭,就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家坤,常务副省长刘德章,副省长陈芸一起,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冒着近40℃的高温,驱车300多公里,直奔灾情最为严重的沙埕镇。

  这是卢展工在“桑美”台风登陆后的一周内,第三次来到沙埕镇。8月11日一早,台风过境后的第一时间,他就赶到沙埕,察看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8月12日中午,他又一次赶到沙埕,陪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再次察看灾情。

  第三次见到省委书记,沙埕镇的百姓用掌声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在龙安村和南镇村,卢展工走进遇难渔民家中,问候遇难者家属,劝慰他们节哀顺变:“灾难发生了,大家都很难受,要节哀。今后的路还长,你们还要生活下去,一定要保重身体。”他还详细了解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告诉他们:“一定要有信心,先把生活安顿好,有困难可以找政府,党委政府一定会帮助大家渡过难关。”看到许多遇难者家中都有尚未成年的子女,他关切地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采取各种办法,保证这些孩子能够如期上学。”

  8月18日上午,宁德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卢展工在会上作了讲话。他说,超强台风“桑美”登陆后,我三次到福鼎,三次乘船巡视沙埕港。第一次来是因为不放心。10号下午5点“桑美”台风登陆后,晚上11点多,我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情况,得到报告说失踪4人,但台风的行进路线都在福建境内,而且是超强台风,所以当即就决定第二天一早我和几位省领导分两路前往宁德,我这一路到福鼎、霞浦,绮萍同志那一路到福安、柘荣。一下车,就得知情况较为严重,很震惊;第二次来是陪同回良玉副总理;第三次来,就是昨天,还是因为不放心。这一段时间以来,宁德的干部群众确实经历了非常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不仅仅是因为面对着史无前例的严重自然灾害,面对史无前例的重大损失,还面对着史无前例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某些媒体,包括外省的新闻记者到受灾地区,道听途说,做了许多不实报道,网上也大肆炒作,我担心面临这样大的社会压力,宁德的干部能不能经受得住,能不能继续不为其干扰,把我们为人民负责所要做的事做好。所以我不放心,要来看一看,给大家鼓鼓劲。

  卢展工说,昨天下午,我到了福鼎,到了沙埕,感受了我们的工作,感受了群众的情绪。一路走下来,概括为几句话:

  ——深感沉痛。这次史无前例的台风灾害,给宁德和南平的一些县、市、区造成了损失,特别是对福鼎市沙埕港的渔业、渔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与以往的灾难不同,这次损失突出体现在人员遇难数量多,而且都是壮劳力。截至目前统计,已有216人死亡,157人失踪,我省死亡和失踪的人员名单全部落实;财产损失巨大,倒房45000多间,屋顶掀翻不计其数,渔船沉没952艘,网箱被毁7万多口。灾害不仅现在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给今后相当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困难;

  ——深感欣慰。一是我们的防御工作是有效的,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如果没有岸上36万人员的大量转移,如果没有海上26万人员的大量转移,如果我们的工作不到位,后果难以想象;二是整个救灾工作正在持续、有序、有效地展开。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巨大的压力,但是目前整个的灾区稳定,灾区群众的情绪稳定,生活秩序、社会秩序稳定,救灾和安置的举措在不断地加强和落实,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部队、武警、民兵预备役和社会各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深受感动。感动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基层广大的干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尽心尽力,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广大干部、党的基层组织在超强台风、超强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超强的责任心、超强的承受能力和超强的协作精神。今年以来,我省多次受灾,干部已经筋疲力尽,但宁德的干部、福鼎的干部还是坚定地站立在那里,为人民服务;感动的是,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公安干警提前到位,及时救援,承担了最难、最苦、最险的任务。部队领导事先多次请战,事后积极投入,南京军区第一时间捐款300万元;感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干部站在一起,承受着巨大的灾难。灾害发生后,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武警战士和遇难者家属免费提供餐饮,社会各界、各行各业迅速行动,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灾区的关心和支持,电力、交通、通讯等部门组织力量夜以继日地抢修被毁的基础设施,社会各界纷纷为灾区捐款,受灾群众承受着亲人遇难、财产严重损失的巨大悲痛,相信政府,感谢政府。所以,要充分肯定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宁德的党委政府、各级基层组织为抵御自然灾害所做的一切努力;

  ——深感任重。一路下来,看到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救灾、重建、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比如搜寻失踪人员的工作、打捞沉船的任务、网箱养殖的恢复、倒塌房屋的重建、基础设施的修复、学校的如期开学,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面对,必须认真解决。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卢展工要求:

  ——牢记嘱托。这个嘱托是党和人民的嘱托。这次自然灾害是史无前例的,损失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史无前例的。我们非常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在关键的时候、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的信任、理解、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周永康、回良玉,都作出重要批示;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罗干,政治局委员吴仪、贺国强等也都作出批示或打来电话,了解情况,表示慰问。中央领导批示的精神,一是这是一场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人力难以抵御;二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三是灾情严重,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救灾,安置好群众的生活,安抚好遇难者的家属,重建家园;四是中央各部门要支持福建灾后重建家园;五是要正面报道,大力宣传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先进事迹和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这是中央领导对福建干部群众的最大信任,中央对福建是真关心、真支持、真理解。中央相关部门对福建灾区给予了很多的倾斜,是尽了全力的。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嘱托,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予的厚望;

  ——人民唯重。我们多次强调,我们的责任体现在对人民负责上,我们的责任心就是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在防灾的时候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救灾的时候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任何时候要坚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任何时候要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决定的。在所有的工作中,在职责的履行中,要真正、不断地体现人民唯重。要在防灾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这一要求。事关人民群众的事,要想得更实一点,更细一点,更到位一点,力度更大一点。同时,要认真研究和总结如何进一步提高防抗超强自然灾害的能力;

  ——持续奋战。今年以来,我省包括宁德市遭受了多次自然灾害的侵袭,干部群众已经非常疲劳,许多干部长期没有休息,但是作为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国家公务人员在非常时期,在关键时刻,必须承担责任。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举措,非常的思维方式,非常的魄力,才能战胜困难。当前,一要高度警惕自然灾害的侵袭仍将可能发生,特别是还可能会有新的强台风,强降雨;二要看到灾区群众还在困难中,有些处于极度困难之中;三是重建和发展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我们的干部唯有持续奋战,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在非常时期超常规工作。各级干部要有很好的精神状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注意把握工作重点,通盘考虑。当前既要解决急迫的问题,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围绕发展统筹推进,做到生产和生活有序,重建和发展协同,保障和安置同步,舆论导向正确;

  ——重建家园。灾情发生后,我们在重建家园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重建家园、推进发展,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温总理今年6月27日到福建灾区视察时,提出要“一手抓防灾,一手抓救灾,一手抓救灾,一手抓重建,一手抓重建,一手抓发展。”现在,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社会的注意力、工作的精力相对集中到发展上来,把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重建家园、推进发展上,把“重建家园、推进发展”的口号叫响。重建家园、推进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重建家园包含着推进发展,推进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地重建家园。要将重建家园、推进发展的规划搞好,要将重建家园、推进发展的举措搞实,要将重建家园、推进发展的合力增强。重建家园、推进发展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各行各业的要求,重建家园、推进发展是大家的事,对全社会来讲推进发展就是对灾区重建最好的支持。

  卢展工最后说,福建、宁德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洗礼,全省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凝聚力空前增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合力持续增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这种合力的效应就越突出。福建的干部群众这些年来已经用行动,包括这次抵御台风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相信福建省的干部群众也将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能够经受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为全局、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观鸟就是观环境 看鸟也是看自己

tel :8804110
13328763110(电脑开机不上网才打得通)
mail:lan8804110#163.com
QQ:342883679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6-09-18 22:23
链接: #19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看看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报道吧,难道这一切不是在中国上演着吗。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病;在切尔诺贝利上演的这出悲剧,汇集了多年积累起来的一切体制弊端。当年就是为了政治诉求,而匆匆忙忙上马这个核电站的;为了赶工期,大大降低了技术标准;而且戈尔巴乔夫之前的领导人就已经预料到迟早要出事,却没有把安全真正放在第一位,采取有效措施;事故发生后,责任官员向政治局汇报时轻描淡写、大事化小;出事后不及时公布消息,习惯性地以“严格保密”、“内部消化”来解决问题;在出事地点进行警戒,防范外国记者进入,甚至动用克格勃来“防止事态扩大造成不稳定”,还美其名曰这是“善意的谎言”。其实就两字:人祸。

  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危机处理过程中,清晰可见“体制脖在那样陈腐的体制里是如何典型发作的!到了4月29日,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消息才第一次见报;事故初期的报道,也只是公布核电站发生了火灾,并没有详实说明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当地居民通过国外电台等媒体的报道才知道真相。直到5月6日,《真理报》才刊登了第一份有关这一事故的详细报道。这,就是“切尔诺贝利”。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这样说:“现在我要坚决拒绝一种指责,说什么苏联领导人有意隐瞒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全部真相。当时我们还不了解事件的全部真相。”前一句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不是说“所有苏联领导人”都有意隐瞒“全部真相”,而是确实有 “部分苏联领导人”想隐瞒“部分真相”,因为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说到“政治局里出现了两种观点”,其中一种就是“认为信息应当逐渐增多,以免造成恐慌,从而带来更大的危害”,“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非独出心裁:迟迟不肯将真相告诉民众甚至本国政府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的历次重大核事故中也时有发现”。而后一句话更揭示了一种可悲又可怕的情形:发生了那么大的悲剧事件,作为偌大一个国家的“一把手”,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内阁”,竟然无法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全部真相”!报喜不报忧,“一级一级往上骗”,不正是某种体制中最惯常、最通用的做法吗!
 
  戈尔巴乔夫后来才明白,切尔诺贝利事故真的使他成了“锅儿巴焦糊”。他老兄在回忆录里老大不情愿地说:“毕竟……我认为有必要谈谈自己的责任:最初数日内井未清楚地意识到所发生的事情不仅是一起全国性的惨祸,也是一起世界范围的灾难。对其真正规模的认识是随着信息的增加而逐步形成的。”

  屏蔽真实信息,是一种“体制惯性”;只对当权者自己负责的体制,对公众屏蔽信息必然是第一选项;只有对公众负责的体制,才会向公众“交底”。遇到地震飓风之类的自然界灾祸是如此,遇到技术性灾难就更不用说了。2005年5月,美国discovery频道制作了“世界上的十大技术性灾难”专题片,列为前3位的事件分别是: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等多座大坝崩垮、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毒和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在1975年8月8日至9月5日的驻马店地区垮坝事件,让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一片汪洋,此次灾难人员死亡的数据至今也没有公开发布;而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迟迟弄不明白究竟死伤了多少人,小的数字说直接死亡才几十人,大的数字则是“十万”。

  “切尔诺贝利清楚地反映出了我们整个制度的诸多弊玻”这是戈尔巴乔夫后来真实的认识。在当年年7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有了这样一番气话:“我们30年来一直听到你们这些学者、专家和部长说,那里一切都很可靠。你们指望我们像敬神一般看待你们。而结果却轰然垮塌了。原来有关部委和科学中心并未加以监督。整个系统中笼罩着奴颜婢膝、溜须拍马、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的风气,专作表面文章,围绕着领导人结成了人身依附和亲缘关系。”戈尔巴乔夫毕竟是个聪明人,很快看到了“系统中笼罩着”的问题。

  “历史就是这般嘲弄人。”刚刚要开始改革就遇上损失这样惨重的事故,戈尔巴乔夫不能不如此感慨。其实不是历史嘲弄人,也不是事故嘲弄人,而是他身处的体制制度嘲弄人。戈尔巴乔夫正是从切尔诺贝利事故中开始汲取教训的。

  前苏联“垮塌”后,一位俄罗斯社会学家谈起切尔诺贝利事故时说:“切尔诺贝利改变了前苏联的一切,改变了人们对于科学的信赖,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社会的信赖。”而在回忆录中《切尔诺贝利》一节的开头,戈尔巴乔夫说出了最有分量的一句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一个最直观可怕的例证,不仅证明了我国技术的陈旧,而且证明了原有的那个体制已经奄奄一息。”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之际,回首整个事故对一个国家进程的影响,反思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有价值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一万个不好,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成为了推倒那个“已经奄奄一息”的体制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爆炸后的核电站,现在用有形的“石棺”封闭在切尔诺贝利;而那个倒掉后的旧体制,同样用无形的“石棺”封闭在俄罗斯大地……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蓝色
发表 2006-09-18 22:48
链接: #20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3731
注册: 2003-06-03
编号: 31
反思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的世界最大水库垮坝事件
[日期:2005-11-07]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1975年8月,在一场由台风引发的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共计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引发了一次世界上最惨烈的水库垮坝事件。

30年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聚集郑州,对这次震惊世界的灾害事件重新进行理论研讨。专家们认为,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减轻灾害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次事件折射出的问题值得人类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

洪水大大超过水库库容

1975年7月31日,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台风进入驻马店地区。

在台风尚未到达时,驻马店地区就已经普降暴雨。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过程雨量达1631毫米,8月5日至7日3天的最大降雨量为1605毫米,相当于驻马店地区年平均雨量的1.8倍。4日至8日,超过400毫米的降雨面积达19410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降水区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一带。暴雨的降水强度,在暴雨中心——位于板桥水库的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为830毫米,超过了当时世界最高纪录——美国宾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时雨量为1060毫米,也创造了我国同类指标的最高纪录。

目击者称:暴雨到来的数日内,白天如同黑夜;暴雨如矢,雨后山间遍地死雀;从屋内端出脸盆,眨眼间水满。

这场特大暴雨,是水库设计者们未曾预料的。

板桥水库设计最大库容为4.92亿立方米,设计最大泄量为1720立方米每秒。而在这次洪水中承受的洪水总量为6.97亿立方米,洪峰流量1.3万立方米每秒。

8月5日晨,板桥水库水位开始上涨,到8日1时涨至最高水位117.94米、防浪墙顶过水深0.3米时,大坝在主河槽段溃决,6亿立方米库水骤然倾下。

据记载,溃决时最大出库瞬间流量为7.81万立方米每秒,在6小时内向下游倾泄7.01亿立方米洪水。溃坝洪水进入河道后,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在大坝至京广铁路直线距离45公里之间形成一股水头高达5~9米、水流宽为12~15公里的洪流。

石漫滩水库5日20时水位开始上涨,至8日0时30分涨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墙顶过水深0.4米时,大坝漫决。入库洪水总量2.24亿立方米,在五个半小时内全部泄完,最大垮坝流量3万立方米每秒,下游田岗水库随之漫决。

沙河、洪河下游泥河洼、老王坡两座滞洪区,最大蓄洪量为8.86亿立方米,此时超蓄4.50亿立方米,蓄洪堤多处漫溢决口,失去控制作用。

驻马店地区的主要河流全部溃堤漫溢。全区东西300公里,南北150公里,60亿立方米洪水疯狂漫流,汪洋一片。因老王坡滞洪区干河河堤在8月8日漫决,约有10亿立方米洪水窜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进入安徽阜阳地区境内,泉河多处溃堤,临泉县城被淹。

据了解,8月5日17时,水库上游猛降暴雨,板桥水库管理局院内积水已逾1米,库区内电话中断。管理局与水库上游龙王庙、桃花店等雨量站全部失去联系。

溃坝引发灾难

8月7日19时30分和8日0时20分,水库管理局用当地驻军的军用通讯设备两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请求用飞机炸掉副溢洪道,确保大坝安全,可是,均未能传到上级部门领导手中。8日1时40分,水库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报告水库已经决口。4时,水库当地驻军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步话机天线移上房顶,又将垮坝情况通知驻马店军分区转报地委。同时,水库驻军用信号弹向下游群众报告险情并紧急转移,但由于没有事先约定而未能如愿。

8日凌晨,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出板桥水库的决口,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下游冲去。首当其冲的道文城公社受灾最为严重,死绝227户,9600人遇难。

板桥水库8日凌晨1时垮坝后,仅一小时,洪水就冲进45公里外的遂平县城,一些人或被途中的电线、铁丝缠绕勒死,或被冲入涵洞窒息而死,更多的人在洪水翻越京广线铁路高坡时,坠入漩涡淹死。

不到6个小时,板桥水库下倾洪水7.01亿立方米。遂平县8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片汪洋。洪水过处,大小村庄荡然无存。

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劫后余生的人回忆,板桥水库高24.5米的大坝溃决时,出库洪峰声如山崩地裂,形如倒海翻江。所到之处,建筑、树木一瞬间消失了踪影。干流水面上,人头攒动,拼命挣扎、呼救。遇难人的尸体和猪、羊、牛、马、鸡、鸭等动物尸体,顺水漂流。石磙碾盘被冲下沟河,链轨拖拉机、重型机械车床等随水翻滚。遂平火车站50吨的火车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被扭成麻花形……

洪水过后,只留下一片灰蒙蒙的大地。河沟里、淤泥里,人畜尸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板桥水库东4公里的大路陈村村民后来形容:“远看白茫茫,近看空荡荡,进村没有路,只剩一棵树。”

据统计,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30个县市、1780万亩农田被淹,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气象预报不准确

气象资料显示,1975年8月4日,该年度中国内地第3号台风(“7503号”台风),穿越台湾岛后在福建晋江登陆。此时,恰遇澳大利亚附近南半球空气向北半球进发,西太平洋热带幅合线发生北跃,致使这个登陆台风没有像通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却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

8月5日,行径诡秘的“7503号”台风突然从北京中央气象台的雷达监视屏上消失——由于北半球西风带大形势的调整,“7503号”台风在北上途中不能转向东行,于是“在河南境内停滞少动”,灾祸由此引发。

“停滞少动”的具体区域是在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的大弧形地带,这里有大量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山谷和两山夹峙的峡谷。南来气流在这里发生剧烈的垂直运动,并在其他天气尺度系统的参与下,造成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这也是造成水库溃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记者了解,当时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只在该地区划了100毫米的降雨量,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境界,不可能得出十分准确的结论。

9月15日在郑州召开的纪念“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在现有防洪工程还不完善,还未从根本上摆脱洪涝灾害威胁的状况下,应进一步增强水患意识,加快防洪工程建设,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把防洪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对于那场大暴雨,无论是从中央气象台到河南省气象台再到驻马店地区气象台,均没有一家报出来。时至今日,驻马店市气象局70岁的老预报员孙令喜和汪根元提到那场没有预报出来的暴雨,心情还始终感到内疚和遗憾。

事后,专家对未能较准确预报“75.8”暴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首先,“7503号”台风行踪太诡秘,打破了台风在内陆地区大规模释放能量的规律性,使人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其次,预报人员经验不够丰富,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我国的气象科学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不少基层气象台站,预报天气还依靠压温湿曲线加看天的陈旧模式进行;再次,观测手段落后,通讯工具陈旧。之后,各级气象预报人员调整预报思路,采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分析当地台风致洪暴雨的成因与防御对策,建立了多种致洪暴雨天气预报模式。

据河南省气象台孔海江等人提出的观点,根据河南省台风暴雨的可公度性推算出,2008年河南省很可能出现一次由登陆台风造成的区域性暴雨,因此,河南省今后的防灾任务依旧艰巨。

9月16日,在郑州举行的“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记者见到了长期从事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并曾亲历“75.8”救灾的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原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

李泽椿是事件发生后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气象预报人员。他在回忆当年情景时话语依然沉重,一个细节让他记忆犹新:“那时灾区的红头苍蝇特别多,又肥又大。”

“这段经历让我深感气象工作者的责任重大!”李泽椿在随后的几个月做了许多调查,总结出的不少经验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他说,首先是必须重视气象研究在国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气象工作必须增强业务观念,进行完善的管理、长期积累和气象科研;同时,一线的气象人员都应该具有丰富的气象知识。“水灾发生时,郑州有一处气象雷达,但却因停电,没有留下资料。”这件事让李泽椿至今耿耿于怀。

“暴雨成灾,不仅仅是预报的问题。”报告中李泽椿指出,从社会层面思考,那场灾难中“人祸”的因素同样突出。主要表现在当时水库建设中“重蓄水灌溉,轻河道治理”,在部分水库建设中又搞“多快好省的典范”,违背了科学规律。此外,灾难发生时,社会组织同样存在问题,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如何疏散群众及救灾。因此,各地领导部门要非常重视全社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同时进行科学救灾,并形成良好的科普舆论氛围。

李泽椿解释说,“75.8”暴雨后的“4号”台风形成时当地很多群众睡到房顶上去,而“4号”台风离当地很远,这暴露出媒体在灾难发生后普及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李泽椿还指出,时下和今后的一些新情况值得警惕。“当年化工厂少,大水过后留下的后遗症相对较少,如今有些地方发展化工产业,工厂就建在坝区,一旦出事,造成的污染难以估量。这一问题在新奥尔良风灾中已经出现。”他认为一些大化工厂的选址必须经过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综合评估。

李泽椿认为,气象研究要组织很好的观测网并形成数据库,在大气观测问题上,气象、水文、环保、林业、农业各部门最好能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环境观测网站,最后把这些资料统一规范管理,为科学服务和应用。

采访中,李泽椿同时认为,建立天气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最好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他还强调了通讯在防灾抗灾中的重要性:“板桥水库垮坝时,如果当时的通讯线路没有中断,下游的群众伤亡不会那样惨重。”

建坝思想存在失误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在其《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介绍,1950年夏的淮河水灾促成了同年10月国家作出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个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具体制定了“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和“低洼地区举办临时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战略部署。“治淮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治淮大战”中,洪河上游修建了石漫滩水库,汝河上游修建了板桥水库。据介绍,当时水文资料很少,设计洪水及工程标准很低。工程运用中,板桥水库被发现输水洞洞身裂缝和土坝纵横向裂缝,于是,1955~1956年分别对板桥、石漫滩两水库进行了工程扩建。板桥水库洪水标准按照苏联水工建筑物百年一遇设计和千年一遇校核,决定大坝加高3米,坝顶高程为116.34米,防浪墙高程为117.64米;增辟辅助溢洪道,宽300米,底部高程为113.94米,连同原有的溢洪道、输水洞,最大泄洪能力为1742秒立方米,最大库容4.92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3.75亿立方米。石漫滩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和500年一遇校核,确定大坝加高3.5米,坝顶高程达到109.7米,防浪墙顶高程111.2米。经过加固,最大库容为944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为7040万立方米,最大泄量390秒立方米。

在板桥、石漫滩水库加固扩建后的三年间,中原地区的水库建设蜂拥而上,一发而不可收。仅1957年到1959年两年间,驻马店地区就修建水库100多座。

1958年,河南总结了漭河流域地区兴建山区水利的经验:“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当时的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惺当即反对: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涝、渍、碱三灾并生,结果不堪设想。

然而陈惺的忠告无人理会,“以蓄为主”的经验被大范围推广,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内,不仅丘陵地区涌现大批小水库,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坝”分割闸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后来数十年间致命的“肠梗阻”。

陈惺是远东最大的平原水库——河南驻马店境内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水库施工时正值大跃进,河南省水利厅原某领导认为原设计过于保守,擅自作了几处关键的改动。例如:他认为“闸门设计太大”,便将原设计的12孔排水闸门砍去7门,仅剩5门。

同此遭遇的是淮河豫皖交界处的班台分洪闸:该闸闸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设计,共为9孔,但由于“以蓄为主”的思想指导,水文数据被人为减小,只建造了7孔;1959年水闸建成后,在1961又人为堵闭2孔。

在1961年开始的“纠偏”中,河南省对全省的水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对一部分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较差、存有隐患的水库,包括一些大型水库予以废弃。

但是指导思想的失误并没有真正被扭转,重蓄水灌溉、轻河道治理、重兴利轻除弊的倾向依然顽强存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驻马店地区新增水库100多座,与此相对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没有增强,反而一年年递减。

1975年8月特大洪水到来之前的淮河上游地区,事实上已隐伏着严重危机:河道宣泄不畅,堤防不固,许多“病库”隐患未除。更为严重的是,对于板桥、石漫滩等大型水库可能垮坝的潜在危险,人们并无警觉——准确地说,“垮坝”二字在人们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

由于片面重视蓄水,忽视防洪,石漫滩水库在溢洪道上增加了1.9米的混凝土堰,板桥水库在大雨前比规定超蓄水3200万立方米。

人们过于笃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既定的洪水标准,自信石漫滩水库可驭控50年一遇的洪水,在500年一遇的洪水中也能自保;板桥水库可以驭控100年一遇的洪水,在1000年一遇的洪水中也可无恙。

谁也没有见过“千年一遇”的洪水,所有数据都是根据人们掌握的有限的史料推算而来。1975年8月,真正的大洪水来了。从天而降的大雨使人们瞠目结舌:它的雨量,竟相当于人们所说“千年一遇”设计标准的两倍!

1975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电部在郑州召开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说:“……由于过去没有发生过大型水库垮坝,产生麻痹思想,认为大型水库问题不大,对大型水库的安全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二是水库安全标准和洪水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对水库安全标准和洪水计算方法,主要套用苏联的规程,虽然作过一些改进,但没有突破框框,没有研究世界各国的经验,更没有及时地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作出符合我国情况的规定。三是对水库管理工作抓得不紧。在防汛中的指挥调度、通讯联络、备用电源、警报系统和必要的物资准备,也缺乏明确的规定。板桥、石漫滩水库,在防汛最紧张的时候,电讯中断,失去联系,指挥不灵,造成极大被动。”

钱正英还说:“板桥、石漫滩水库工程质量比较好,建成后发挥很大效益。但因兴建时水文资料很少,洪水设计成果很不可靠。板桥水库在1972年发生大暴雨后,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曾进行洪水复核,但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和提出相应的措施,所以防洪标准实际上很低。”

无休止索取终尝恶果

垮坝引起的冲击性灾害给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毁灭性一击,河道宣泄不畅、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灾害,更加重了这场灾难的损失——水利建设指导思想上陷入的某种误区,无疑成为这场灾难的另一个源头。

当时,由于宿鸭湖水库尚未脱险,水利专家陈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开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议获得国家相关领导的批准后,8月14日,爆破正式开始,全部工作完成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

爆破之后,河南境内的大量洪水向下游倾泄,致使淮河中下游形势紧张。淮河多年受重蓄轻排指导思想之害,行洪道上早已围堰丛生,泄洪能力下降30%~40%,沿途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险象环生。

水利专家指出,多年来,重兴利轻除弊、重水库建设轻河道治理,让人们从对“水库”无休止的索取中尝到了“水火无情”的真正味道。

板桥、石漫滩垮坝14年后,曾担任水利部副部长的李锐在三峡工程论证中意味深长地指出,绝不能片面强调水库的功效而忽略河道的治理,他说:“对河流防洪而言,堤防的作用是绝对的,是古今中外一切大江大河最有效的措施,是一件长年累月埋头苦干的工作,但显不出组织者的雄才大略、雄伟气魄,更不能扬名天下、流芳百世。但我相信,只要地球存在,河流存在,堤防的作用就是永恒的……”

钱正英说,“75.8”暴雨对治淮工作是一次严格的检验,对全国的水利工作也提出了警告。因此,必须认真地总结正反面的经验,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水平。总结治淮25年的教训,对洪水作出充分估计,从气象、历史等特点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专家们说,陈惺在20年前就指出过,无论使用了什么计算方法,如何完善已建水库的管理,也无论讯情出现时指挥多么通畅,重蓄轻排都必然会对水域环境造成破坏。但为什么陈惺的意见不但无人理会,而待其本人遭政治整肃后,直到大祸临头才起用?看来,决策与用人失误的体系及制度原因值得深思。



--------------------------------------------------------------------------------


和谐语境中的灾难新闻

9月12日,国家保密局、民政部联合宣布,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四天后,就在郑州举行了“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对30年前那场因暴雨引发的大规模水库垮坝事件进行深刻反思。这次事件,会议上公布的死亡人数是2.6万,事件本身被学者们界定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一个人什么时候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这个人就成熟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是如此。这成熟的标志,第一步,就是面对失误的坦然与反思能力。有关因自然灾害致人死亡总数及相关资料的解密,与“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之间,可能没有什么事实上的关联,但公众与媒体仍禁不住把它们放在一起考量。人们情愿认为,两则新闻正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成熟趋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浓重语境下,灾难,尤其是面对灾难时欲说还休的思维定势,正表现为最严重的不和谐。

30年不短,灾害突发以及科技手段不成熟都是客观理由,但无论如何也难泯灭2.6万条生命的哀怨。今天,和谐社会理念正深入人心,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反思显得朴素而庄严。尤其是,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社会变革的加深,各种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多,能否从历史的活教材中汲取教训,以规避和化解社会生活中潜存的各种灾害风险,或尽量降低灾害损失,正严重考验着我们整个社会管理系统的责任感与运行效率。

对“75.8”事件的反思还表明,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在规避灾难中居于最前端的位置。当初,如果工程设计没有一味因循他人的经验,隐患暴露后如果专家的警告受到重视,灾难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现在,各级各地政府都在抓紧制定公共安全的预警机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在应对灾难问题上迈出了可喜一步。但仍需提醒的是,决不能让缺乏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成为某些决策与规划失误的挡箭牌。大量实践表明,许多“祸根”都系人为种下;所谓预警和应急,某种程度上,无异于亡羊补牢。

对“75.8”事件的反思,怎么看都像在为30年前的一场“大病”重新“把脉”。只是,希望这次多用标本兼治的“中医”理论,“把脉”把出来的是根本问题、系统问题、长远问题。


--------------------
观鸟就是观环境 看鸟也是看自己

tel :8804110
13328763110(电脑开机不上网才打得通)
mail:lan8804110#163.com
QQ:342883679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2 页 V   1 2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1 位会员正在阅读此主题 (1 位游客和 0 位隐身会员)
0 位会员:

 



RSS 简化版本 当前时间: 2024-04-20 10:18
闽ICP备1703033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