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B

欢迎您, 论坛游客 ( 登录 | 注册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刘世珩与双忽雷阁
oldcurio
发表 2006-04-23 05:05
链接: #1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7
注册: 2006-04-21
编号: 1313
刘世珩与双忽雷阁


清末大收藏家刘世珩,因刻孔,顾合作之传奇,而得大,小忽雷,乃更斋名为“双忽雷阁”,并于宣统二年撰《双忽雷本事》记之:“——顾小忽雷以东塘传奇著,东塘传奇作于得器之后,今因刻《传奇》而得其器,又复于无意中更得大忽雷,亦云奇矣。东塘得一已足,今余竞并得之,不尤奇耶。呜呼!两忽雷制自晋公,进之内府,时阅四代,屡更兴废,其间隐晦不显者。不知几何年,乃聚而散,散而复聚,先后卒为延津之合,向来考古家求见其一具不可得,兹并得摩挲叹赏,殊自喜古缘之不浅矣。" 忽雷,琴名也.其形特殊而身世离奇。据宋代钱易撰《南部新书》载: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韩滉入蜀伐奇树,命工匠作大,小忽雷,献德宗皇帝。因忽雷被归为琵琶类的弹拨乐器,俗称二弦琵琶。唐代时被认为属南蛮系的南诏乐和林邑乐。虽被引入中原,但没有像西域系的乐器那么吃香,未被受重视,所以没有被列入十部伎之内,仅入禁中内库存放。又据唐代段安节著《乐府杂录》载:相隔55年后,唐文宗时,有宫人郑中丞善弹忽雷,因而有一段离奇的故事发生。因中丞忤旨,被赐缢投御河,却为旧吏梁厚本所救,并暗纳为妾。此琴随之流入民间,而后被文宗皇帝发现,赦其罪,并召回中丞,致使夫妻拆散,此器又入内宫。过20年后,唐懿宗时,宫人米氏,申氏亦善小忽雷。后来因社会动荡不安,忽雷遂又流入民间,深藏民间九百来年,沓无音讯。直至清代康熙辛未年,小忽雷为孔尚任(东塘)所得。他在《咏小忽雷》五绝二首题序中记:“康熙辛未年,余得自燕市盖其小者。质理之精,可方良玉。雕镂之巧,疑出鬼工。今八百年余矣!频经丧乱,此器徒存,而已无习之之人。”他在感慨之余,与顾天石合作写了《小忽雷传奇》。此书问世后,忽雷名声大振,当时文人墨客拓之,记之,咏之者甚众。

此忽雷所以引起历代藏家之珍视,可从自孔尚任得小忽雷后所咏的二首五言绝句,即可一目了然:“古塞春风远,空营夜月高。将军多少恨,须是问檀槽。”“中丞唐女部,手底旧双弦。内府歌筵罢,凄凉九百年。”此器自韩滉制于唐建中二年,历经五代至宋,元,明,清各朝,深藏民间九百余年,默然无闻,所以一旦为精通音律的孔尚任所得如此珍稀之物。必定会写出那样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剧本流传下来,此小忽雷自孔氏得后,名声显赫一时,又历经坎坷,几番易主,所以当刘氏得大,小忽雷后,不仅更斋名为“双忽雷阁”,并于宣统三年五月命工匠依式仿造大,小忽雷各一件,以备宴请宾客时席间玩赏。

此小忽雷系紫檀制,龙首凤臆,腹蒙以蟒皮,腹柱二弦,上系龙口中,二牙轸轾校之。面篆书“小忽雷”三字,背书“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十一字。唐原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笔者在八,九年前,有幸觅得双忽雷阁所仿之小忽雷,堪为不可多得之稀品也。此忽雷身长尺许,形如琵琶,其木色紫黝,坚如金石,乃域外紫檀是也,其纹脉缠绕蔟成凤尾,玩拨日久,其光莹润如圭璧。龙首镂刻丝发纤细谓之鬼工。此琴存世者,乃可谓凤毛麟角。

真如刘氏所述:“——不知几何年,乃聚而散,散而复聚,先后卒为延津之合。——”真所谓乃何几年,刘氏得器于1910年,仅仅二三十年,又易主他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国家收交后,才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才使得此珍稀之物安然无恙。可是故宫所藏小忽雷乃是唐原器,大忽雷则是刘世珩所仿,那么尚有一唐大忽雷不得而知,乃何几年,才能散而复聚矣!前次*劫难,不知能否逃过此劫,尚未可晓,望日后发现,复聚于新建的国家博物院内。到时才能梦圆干将,莫邪合璧之愿。这才是振奋人心的快事。
附加图片
上传的图片
EXIF: -, F-, -EV, ISO0, 0mm, @ -, -

上传的图片

上传的图片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蓝色
发表 2006-04-24 03:03
链接: #2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3731
注册: 2003-06-03
编号: 31
对乐器不太懂
不过看起来很有文化的


--------------------
观鸟就是观环境 看鸟也是看自己

tel :8804110
13328763110(电脑开机不上网才打得通)
mail:lan8804110#163.com
QQ:342883679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天堂鸟
发表 2006-04-24 04:29
链接: #3


天堂来的孩子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1583
注册: 2006-02-24
编号: 1181
我爷爷也会弹琵琶和二胡,还会很多艺术类,可我不懂,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可当欣赏者。 smile.gif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明天会更好!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岩鹭
发表 2006-04-24 16:37
链接: #4


版主
***

组别: 版主
帖子: 13982
注册: 2003-05-31
编号: 18
民族文化啊。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刘月
发表 2006-11-15 18:16
链接: #5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1
注册: 2006-11-15
编号: 1699
感叹啊!大小呼雷只有我爷爷见过,不知道我能否凭其子孙再一睹我先辈的收藏之怍!!!我只知道其现收藏在故宫并不供游人观赏,不过我能凭其家谱观赏之,哈哈!!!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山鹰
发表 2006-11-15 20:03
链接: #6


资深掺和者
***

组别: 正式会员
帖子: 10919
注册: 2005-06-26
来自: 厦门
编号: 882
引用 (刘月 @ 2006-11-15 10:16 )
感叹啊!大小呼雷只有我爷爷见过,不知道我能否凭其子孙再一睹我先辈的收藏之怍!!!我只知道其现收藏在故宫并不供游人观赏,不过我能凭其家谱观赏之,哈哈!!!
*

你们家厉害啊! biggrin.gif

好东西都藏起来不让百姓来见,没准最后也就跟清末故宫的那一把火,烧了多少珍奇,灭了多少渎职的罪证也说不定的。


--------------------
给我一双彩虹的翅膀,我要飞向那自由的天堂。

微信公众号:山鹰的自然行记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oldcurio
发表 2008-07-17 19:45
链接: #7


新鸟入门
*

组别: 注册会员
帖子: 7
注册: 2006-04-21
编号: 1313
引用 (刘月 @ 2006-11-15 11:06) *
感叹啊!大小呼雷只有我爷爷见过,不知道我能否凭其子孙再一睹我先辈的收藏之怍!!!我只知道其现收藏在故宫并不供游人观赏,不过我能凭其家谱观赏之,哈哈!!!

你爷爷仿的小忽雷(第一张图)在我这儿可以观赏.
Go to the top of the page
+Quote Post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1 位会员正在阅读此主题 (1 位游客和 0 位隐身会员)
0 位会员:

 



RSS 简化版本 当前时间: 2025-09-12 03:19
闽ICP备17030331号-2